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0浏览:
次
开放引流手术,又称袋形手术,或减压法。
即在局部麻醉下,在囊肿的口腔最突出部位(如口腔前庭等),也就是最薄弱处,按之有乒乓球感的部位,切开口腔黏膜及骨膜,分离暴露囊肿表面变薄的骨质并予以去除,骨片下的囊膜也同时切下保存送病理检验。如此,即形成一个引流开口。开口要有足够大小,至少2.0×1.0cm2范围,如该部位允许,也可大于以上范围,大一些利于引流及术后冲洗。若过小,术后引流不畅易于闭塞,有时需再次手术扩大。如囊肿发生于下颌体部及枝部,可在体部开放引流,从引流口内用弯止血钳将两腔打通相连。
按原来袋形手术描述,切除的囊膜边缘需与口腔黏膜切缘缝合,形成袋状。根据作者的经验,似无此必要。因囊膜脆薄,不易缝合。另外,术后两者可自行愈合,形成引流口。文献中介绍的减压法,将囊肿开一小口,并置入橡皮管或硅胶管作引流,该管与邻牙结扎固位。我们认为该法引流不够通畅,要从引流管内冲洗亦属不易。宜将引流口开大,可以彻底冲洗,通畅引流。有人担心,引流口太大,进食时会进入残渣碎屑,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引流口大,可以进入也容易冲洗出来。若在进食前将引流口用棉球堵上,进食时东西即不易进入,即使有少量进入,也易于冲出,进食后取出棉球再予冲洗。
至于开放引流后残留囊膜的处理问题,过去的文献,无论袋形手术或减压法,都在若干时间后待囊腔缩小,再作囊膜刮除。其理论依据认为,囊肿属于肿瘤性质,所以要彻底刮除。近年来,不少学者尝试不作刮除,并作了一些基础研究,证实囊膜在经过开放引流暴露口腔后,可以向口腔黏膜转化。我们的临床实践,也证实这点。开放引流后,囊腔逐渐长平,囊膜颜色与口腔黏膜相似,病理检查为口腔复层鳞状上皮,随诊多年无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