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电流图
视网膜受到迅速改变的光刺激后,从感光上皮到两极细胞及无足细胞等能产生一系列的电反应。视网膜电流图就是这些不同电位的复合波。 正常视网膜电流图有赖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外网状层、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足细胞、Müller细胞及视网膜脉络膜血循环等的正常功能。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受累都可导致ERG异常,所以视网膜电流图主要是反映视网膜外层的情况。小的损伤,如黄斑区的病变,因为受累的感光上皮为数很少,ERG不出现反应;视神经萎缩,因受累的部位主要是在神经节 细胞,ERG正常,亦不出现反应。
将一电极放置在角膜上,另一电极放置于最靠近眼球后部的眶缘部分,当视网膜受到光刺激时,通过适当的放大装置将视网膜电位变化记录下来,即为视网膜电流图。近年由于记录技术的进步,在ERG原有主要成分基础上,又先后发现了一些新的成分。图2--30是现代ERG成份示意图,按其出现的次序分别称为早感受器电位(ERP)、明视a波(as)、暗视a波(as)、明视b波(bp)、暗视b波(bs)、c波和d波。
临床应用:
视网膜电流图在临床上常用于视网膜循环障碍疾病、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如视网膜铁质沉着症以及交感性眼炎等),夜盲、青光眼、白内障、色盲等疾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