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视眼,看远距离物体清楚。但如果屈光力不改变,自近距离(5米以内)物体发出的散开光线经眼屈折后,其焦点势必落在视网膜之后,此时视网膜上的影像即变模糊。因此一个正视眼如欲看清近距离物体,就必须增加眼的屈光力,缩短焦距,使落在视网膜之后的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这种为了适应看近距离,而增加眼的屈光力的现象,叫做调节 作用(accommodation)。
调节 作用是由睫状肌收缩,晶体悬韧带放松,晶体凭借其本身的弹性变得凸度增加(晶体前面凸较多,后面很少,前后囊曲率半径缩短)而完成的
使用调节 力的大小,须视目标的远近而定,目标距眼愈近则所需调节 力愈大。
调节 的单位用屈光度D表示,(调节 力D=100/目标距离(厘米))。使用最大(极度)调节 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的一点称近点。
眼在不用调节 时,能看清楚最远的一点,称为远点。调节 远点与调节 近点间的距离,称为调节 范围。眼看远点与看近点时屈光力的差别称为调节 广度。近点距眼的远近,亦即调节 能力的大小,随年龄而改变。青年人调节 力强,近点很近;老年人调节 力减退,近点变远。正视眼在各种年龄时的(最大)调节 力和近点距离如下表:
年龄近点及调节 力关系
年龄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
55 |
60 |
65 |
70 |
75 |
近点(厘米) |
7.0 |
8.5 |
10.0 |
12.0 |
14.0 |
18.0 |
22.0 |
28.0 |
40.0 |
55.0 |
100 |
200 |
400 |
无限远 |
调节 力(D) |
14.0 |
12.0 |
10.0 |
8.5 |
7.0 |
5.5 |
4.5 |
3.5 |
2.5 |
1.75 |
1.0 |
0.5 |
0.25 |
0 |
调节力与眼的屈光状态无关系,无论正视、近视、远视,年龄相同其绝对调节 力(即调节 广度)基本相同,但近点距离与屈光不正有密切关系,近视眼的近点较同年龄的正视眼近,远视眼的近点较同年龄的正视眼远,所以临床上在检查近视力的同时,测量近点距离,有助于对老视眼与屈光不正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