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口腔 > 文章内容

鹅口疮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11-12 21:45浏览:

鹅口疮又称雪口,是初生儿、体弱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因为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故名。西医亦称鹅口疮。

儿童鹅口疮的诊断要点 口腔舌上或两颊内侧出现白屑,渐次蔓延于牙龈、口唇、软硬腭等处。白屑状如凝乳,略微凸起,不易清除。轻者,除口腔舌上出现白屑外,并无其他症状表现;重者,白屑可蔓延至鼻道、咽喉、食道等处,并伴有吞咽困难及呼吸不畅等症状。 婴儿吐乳之后,舌上残留奶块,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温开水或棉签轻拭,白色奶块即可除去。白喉假膜与鹅口疮的白屑有近似之处,但白喉假膜多起于扁桃体,渐次蔓延于咽、软腭或鼻腔等处,其色灰白,不易擦去,若强行擦除,每致出血。 若诊断有困难时,可取白屑少许放在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溶液1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则为鹅口疮。 儿童鹅口疮的辨证分析
鹅口疮主要由先天胎热内留,或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而致。孕妇过食辛热炙焯之品,胎热内蕴,遗患胎儿,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而致本病。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久泻之后,肾阴亏损,虚火上浮,白屑积于口舌而发为本病。

辨证重点在辨虚实。实证者,面赤唇红,口舌白屑满布,周围红晕,舌尖红;虚证者,面色淡红,口舌白屑疏散,周围不红,舌淡。

治疗原则,实热者宜清热浮火,以解心脾积热;虚热者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元。

儿童鹅口疮的辨证论治
心脾积热

【证见】 口舌满布白屑,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叫扰啼哭,口于或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

【治法】 清泄心脾积热。

【方药】

1.主方清热泻脾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栀子8克,生石膏15克,黄连3克,黄芩6克,生地黄10克,赤茯苓10克,淡竹叶6克,灯心草3扎。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