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自言自语是“病”还是“药”?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5-06 17:36浏览:

自言自语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有些人自言自语或许觉得难为情,怀疑是幻听的表现。但实际上,有些自言自语对心理情绪的调节是有益的,因此区分健康的和病态的自言自语则很有必要。

  从临床数据来看,儿童的自言自语更多见一些。相对来说,成年人的自言自语更不容易被人接受。其实,成年人的自言自语如果跟心理活动、环境都很和谐,内容也都不离奇、不怪异,就是正常的。

  人在儿童期会依靠内部语言思考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常通过“自问自答”方式进行。有些成年人因成长过程中对外沟通不足、语言转换发展受阻,会延续儿时自问自答的心理模式。

  比如我们一直在跟自己默默对话;不只是“我的钥匙放哪了”这种,每天凌晨3点,我们可能都在跟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度的、先验性的对话。这样的内在对话就是非常有益的,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包括帮助我们组织想法、制定计划、巩固记忆及调节情绪。换言之,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我。

  大声说话可能是这种内在沉默对话的延伸,只是不自主地触发了特定的运动指令。心理学家曾观察到,蹒跚学步的小孩在发展语言功能的同时开始控制自己的行动。当触碰到一个热的表面时,小朋友一般会大声说出“热、热”,然后移开;这种行为可延续至成年期。

  然而,心理学家表示,自言自语很可能不是控制自身行为的唯一通路,而是我们在默认状态下所倾向及使用的方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能控制我们的语言。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内在对话可能导致问题。凌晨3点,如果我们自言自语,我们一般可以停止思考,继续睡觉;然而,强迫自己不要思考只会导致你思绪万千,激活各种各样的思考和内在对话,且方式近乎随机。

  这种激活态很难控制,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于某个事情上,似乎可加以抑制。例如,阅读一般可以有效抑制内在对话,故可视为睡觉前放松思维的较为理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