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硬肿症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6-08 08:12浏览:

(一)发病原因
有人根据少数病人体内抗“O”滴度升高,认为本病与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但须进一步加以论证,因部分病人无链球菌感染证据。
(二)发病机制
有人提出垂体功能和周围神经异常对发病起重要作用,但也未得到临床和实验证实。Seley(1944)通过向大白鼠发际处局部注射雌激素可诱发与硬肿症十分相似的非凹陷性水肿,从而提出机体在突然受到强烈应激后,肾上腺皮质受刺激,可产生类似雌激素的类固醇激素,此种激素可引起皮肤改变。但目前还不清楚此种皮肤改变的确切性质,也无雌激素对本病发病起直接作用的证据。Lara(1965)证实本病皮肤含水量正常,而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电镜显示胶原纤维较正常为细,这说明硬化并不是本病的特征。在病人皮肤中发现酸性黏多糖含量明显增高,并认为这是由于病变皮肤内透明质酸浓度升高所致。有相当数量的病人继发于原有糖尿病感染之后,这说明感染后发生的免疫反应与本病的发病有关,也提示糖代谢障碍对本病发病起一定作用。
病理:表皮一般正常,偶见轻度角化过度。真皮内可见有胶原束肿胀,胶原束间有清楚的间隙或窗眼形成。真皮上层汗腺管可有扩张,血管周围有大、小淋巴细胞轻度浸润。附属器一般正常。无硬皮病血管闭塞性改变,可见到异染性,这种异染性通过玻璃酸酶处理即消失,说明异染性是由透明质酸引起的(图1)。
1、对冬季新生儿应注意保暖。必要时身旁放热水袋,使身体温暖。
2、供给足量水和乳汁,不能吮吸时用滴管或胃管滴喂,如有脱水可静脉输液。
3、重症每公斤体重可口服强的松l~2毫克/日,分2~3次服,或氢化可的松10~20毫克静滴,一日一次。待好转后,即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4、维生素K5毫克肌注,一日一次,连续3~5日。并服用维生素C及B12.
5、极易并发肺炎,应注意积极防治。
(1)血常规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
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减少者提示预后不良
(2)DIC筛选试验 对危重硬肿症拟诊DIC者应作以下6项检查:
①血小板计数 常呈进行性下降,约2/3患儿血小板计数<100×109/L(100 000/mm3)
②凝血酶原时间:重症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生后日龄在4d内者≥20s日龄在第5d及以上者≥15s
③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s
④血浆凝血酶时间 新生儿正常值19~44s(年长儿16.3s)比同日龄对照组>3s有诊断意义
⑤纤维蛋白原<1.17g/L(117mg/dl)<1.16g/L(160mg/dl)有参考价值
⑥3P试验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生后1d正常新生儿的65%纤溶活力增强可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故3P试验可以阳性24h后仍阳性则不正常但DIC晚期3P试验可转为阴性
(3)血气分析 由于缺氧和酸中毒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4)血糖常降低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5)超微量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 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