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秋燥来袭 皮肤和这些位置都需要防护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11-29 11:49浏览: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中医认为:秋季是燥气当令。早秋多受温燥之邪侵袭,往往带着夏暑的余热,表现出发热、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凉燥是属于晚秋的燥邪,往往带着近冬的寒气,表现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微痛、无汗等症状。

“燥”者干也,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都是因为秋季气温高而又多风、无雨,导致人体水分大量缺失,皮肤、呼吸通道干燥,进而伤及肺部。

秋燥的表现

1、干咳无痰

如果出现干咳无痰或少痰,口干舌燥等症状,一般是由于燥热损伤肺阴所致的燥咳症,此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便是滋阴润肺。

2、皮肤瘙痒

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

秋季,人体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皮肤容易干燥,常引起瘙痒,特别是中老年人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减退,更需要及时保护皮肤。

3、口唇开裂

处暑后的干燥表现在唇上,就是口唇干燥或裂口,当环境变得干燥时,水分蒸发会加快,如果此时补水不及时,自然就会出现口唇开裂的情况。

4、眼睛干涩

秋季空气比较干燥,燥伤阴津,人的眼睛也会像皮肤一样,有干涩不适的感觉。

因此要同时控制用眼时间,避免过度用眼,保持合理用眼状态,如有需要可以试试滴一些人工泪液缓解干燥,但要控制用量,一天使用控制在4次以内,每次一滴,防止干扰正常泪液。

5、鼻敏感

每逢秋天,鼻敏感就成了很多人头疼的问题。

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有些人鼻敏感的表现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

有些则是流鼻血,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而一旦干燥,人就会用手指去挖,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挖鼻孔的行为越频繁,最终会导致鼻子出血。

【小提示】流鼻血时不要仰着头,血液会由于重力向后流进咽喉,呛入气管或吞入食管。

正确做法是稍微低头,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鼻翼,按压10分钟左右,压迫止血。

五招防秋燥

1、按穴位

鱼际穴是肺经上特殊的穴位——荥穴,也是强肺养生要穴。这个穴位具有清热的作用,对于缓解秋燥引起的热咳、干咳效果最好。

同时,它还有“保命穴”之称,可将肺经体表经水导入体内,排泄体内肺经之气,每天坚持搓按鱼际穴可谓好处颇多。

鱼际穴是一个骨边的穴位,可以以第一掌骨为标志物来找穴。张开手掌,沿着第一掌骨的外沿向下捋,找到一个凹陷处即为鱼际穴。

按揉鱼际穴时应以指代针,用弹拨的方式来按揉,弹拨6次,停留按压6秒。如此反复,同时辅以叩齿。

2、别急着贴秋膘

进入秋季,很多在夏天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于是想要“贴秋膘”好好补补。

但是,处暑时节,人的肠胃刚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功能还未完全调理好,相对比较弱。

所以这个时期,建议饮食还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肠胃功能。

3、多次少量,勤喝水

早秋温度高、湿度低,皮肤、嘴唇、咽喉最易缺水。喝水是最直接、有效的补水方法。喝水应该以凉白开为主,少量多次为宜。

4、循序添衣避免风寒

“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适当的“秋冻”确实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

但“秋冻”也要适可而止,准确的做法是循序添加衣物,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也要避免突然气温回升之后大量出汗,否则出汗之后经风一吹,人是很容易伤风感冒的。

5、调整心情

很多人一到萧瑟的秋天就会有感伤的情绪,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长时间处于这种忧愁抑郁的状态,各种疾病就容易趁虚而入。

因此要及时调整,多与人交流沟通,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保持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