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呼吸疾病 > 文章内容

呼吸系统感染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6-28 08:27浏览:

(一)胸膜腔感染
1.临床诊断:
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109/L。
2.病原学临床诊断:
(1)胸水培养分离到病原菌。
(2)胸水普通培养无菌生长,但涂片见到细菌。

呼吸道感染的诊断
3.说明:
(1)胸水发现病原菌,则不论胸水性状和常规检查结果如何,均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2)应强调胸水的厌氧菌培养。
(3)邻近部位感染自然扩散而来的胸膜腔感染,如并发于肺炎、支气管胸膜瘘、肝脓肿者不列为医院感染;诊断操作促使感染扩散者则属医院感染。若肺炎系医院感染,如其并发脓胸按医院感染肺炎报告,另加注括号标明脓胸。
(4)结核性胸膜来自然演变成结核性脓胸不属于医院感染。
(5)病人同时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时,仅需报告下呼吸道感染。
(二)上呼吸道感染
1.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2.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3.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三)下呼吸道感染
1.临床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①发热。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井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2.病原学临床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UF/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6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103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他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3.说明:
(1)痰液筛选的标准为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痠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
(2)应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
(3)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医院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片显示)者为医院感染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需分别标明。

 

 

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有长期吸烟史,反复咳嗽、咳痰,以冬春季为著,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肺功能检查发现有不完全可逆性通气功能受损;

2.肺结核:多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血沉明显加快,PPD试验及结核抗体阳性,胸部CT检查发现病灶多位于两肺上叶及下叶背段,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效,抗结核治疗有效;

3.肺癌:多见于老年患者,可有长期吸烟史,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可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乏力,消瘦等症状,血清肺肿瘤标记物升高,胸部CT检查发现肺内新生物,支气管镜检查及经皮肺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抗炎治疗无效。

4.支气管哮喘:青年发病,常有过敏病史,临床表现为以反复发作性胸闷、咳嗽,查体可闻及呼气相干鸣,支气管激发或扩张试验阳性,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治疗有效,或可自行好转;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发作性胸闷、咳嗽为特点,支气管激发或扩张试验阳性,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治疗有效。

5.肺栓塞:可有气短、咯血、胸痛等症状,血D-二聚体升高,CT肺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6.肺间质纤维化:可有咳嗽、咳痰,但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活动后气短,胸部CT示病变靠周边及双下肺严重,激素治疗可能有效。

7.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可有胸痛等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及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