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8-03-19 15:10浏览:
次
(一)鹅口疮
(1)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
(2)临床表现: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点状或小片状;患处不痛,不留涎,不影响进食。
(二)疱疹性口腔炎
(1)疱疹性口腔炎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婴幼儿,传染性强。
(2)临床表现:起病时发热,体温38~40℃,牙龈、舌、唇等处出现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三)溃疡性口腔炎
(1)溃疡性口腔炎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
(2)临床表现: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好浅溃疡,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患儿烦躁、拒食、流涎,颌下淋巴结肿大。
(四)治疗原则
三种不同临床表现的口炎,在治疗原则上均以清洁口腔和局部涂药为主,发热时可用退热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五)护理措施
(1)促进口腔黏膜溃疡愈合
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清洗溃疡面;鹅口疮患儿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2~4次,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素鱼肝油混悬液;疱疹性口腔炎局部涂抹碘苷抑制病毒;溃疡性口腔炎可涂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
(2)减轻痛苦: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涂药时动作轻快温柔;因疼痛影响进食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3)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食具、玩具等应放于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