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护理医学 > 文章内容

第六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2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19 14:48浏览: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自主呼吸障碍 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 与缺氧有关

  (3)焦虑 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治疗要点/护理措施】

  及时复苏ABCDE复苏方案

  A(airway) 清理呼吸道{根本}

  ①置于远红外台或预热的保暖台上

  ②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

  ③体位:肩部垫高2-2.5cm,颈部轻微伸仰

  ④立即吸尽口、咽、鼻粘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s,先吸口腔再吸鼻腔粘液

  B(breath) 建立呼吸,增加通气{关键}

  ①触觉刺激:拍打足板,按摩婴儿背

  ②正压通气:面罩或插管

  C(circulation) 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

  *条件: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心率小于60次/分

  或 心率在60次/分不在增加

  *方法: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处,其他手指围绕胸廓托在后背

  9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

  深度1.5-2cm

  D(drug)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胸外心脏按压30s不能恢复正常循环

  *扩容剂

  E(evaluation and environment) 评估和环境(保温){贯穿}

  *评估: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窒息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

  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大小便异常、感染和喂养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病因】

  (1)缺氧:①围生期窒息(主要);②反复呼吸暂停;③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④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2)缺血:①心跳停止或严重的心动过缓;②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

  【临床表现】

内容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意识

兴奋、激惹

嗜睡、反应迟钝

意识不清,常昏迷

肌张力

正常

降低

松软

原始

反射

拥抱

稍活跃

减弱

消失

吸吮

正常

惊厥

常有

频繁

中枢性呼吸衰竭

无或轻

常有

瞳孔改变

无或缩小

不对称或扩大

前囟张力

正常

正常或稍饱满

饱满紧张

病程及预后

24h内明显,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72h内明显;

病情恶化者可有后遗症

重度患儿死亡率高

存活者多数有后遗症

  【治疗要点】

  (1)支持方法:①供氧:保持PaO2>50-70mmHg,PaCO2<40mmHg;

  ②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

  ③维持血压: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④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

  ⑤补液

  (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

  (3)治疗脑水肿:呋塞米、甘露醇

  (4)亚低温治疗:人工诱导体温下降2-4℃,全身性/头部降温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缺血缺氧导致呼吸中枢损害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呼吸衰竭

  (3)有失用综合症的危险 与缺血缺氧导致的后遗症有关

【护理措施】

  *亚低温治疗

  降温(运用循环水冷却法进行选择性头部降温)>维持(34-35℃)>复温(体温上身温度不低于每小时0.5℃)>监测

  1.新生儿黄疸

  【病因】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①胆红素生成较多; ②运转胆红素能力不足;

  ③肝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④肝肠循环旺盛

  【分类】

  (1)生理性黄疸:特点①生后2-3d内出现,4-5d达到高峰;②一般情况良好;③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周;③血清胆红素上限:足月儿<12mg/dl,早产儿<15mg/dl

  (2)病理性黄疸

  1)特点①出生后24H内出现;②程度重,血清胆红素>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5mg/dl;③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

  2)主要原因

  感染性: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败血症

  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症

  胆道闭锁(2周后出现并进行性加重,粪由黄转白,肝进行性增大逐渐发展呈肝硬化)

  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一般状况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

  3天,黄疸下降即可确诊)

  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G6PD缺陷)

  药物性黄疸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2)蓝光疗法、提早喂养、保持通便

  (3)护肝

  (4)支持疗法(控制感染、注意保暖、提供营养、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5)降低游离胆红素(酶诱导剂、血浆、白蛋白)

  1.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DN):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1)ABO血型不合:多为母亲O型,婴儿A型或B型;50%在第一胎可发病

  (2)Rh血型不合:一般不在第一胎发生;多发生在Rh阴性母和Rh阳性儿中,但也可能发生在母婴均为阳性时

  【临床表现】

  (1)Rh溶血比ABO溶血更严重

  (2)临床表现

  1)黄疸(24H内出现并迅速加重)

  2)贫血

  3)肝脾肿大

  4)胆红素脑病(出生后2-7d,早产儿尤易)

  (3)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典型临床表现

分期

表现

持续时间

警告期

反应力下降,肌张力下降,吸吮力下降

0.5-1.5d

痉挛期

肌张力增高,发热、抽搐,呼吸不规则

恢复期

肌张力恢复,体温正常,抽搐减少

2w

后遗症期

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手足徐动,牙釉质发育不良,智力落后

终生

  【治疗要点】

  (1)产前治疗: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

  (2)新生儿治疗:换血疗法、光照疗法、纠正贫血、对症治疗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①注意皮肤黏膜、巩膜色泽,评价进展情况

  ②如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③观察大小便量、次数及性质,若胎粪延迟排出则予灌肠

  (2)喂养:调整方式,保证摄入

  (3)病因护理(预防核黄疸):①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

  ②遵医嘱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

  ③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切记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4)健康教育:①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若仍有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较重,一般情况较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

  ②红细胞G6PD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③出现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做好康复治疗和护理

  2.新生儿败血症

  早发型败血症7d迟发型败血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1)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屏障功能差

  (2)病原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

  (3)感染途径:产前(孕妇明显感染)、产中(产道感染)、产后(细菌侵入)

  【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

  【辅助检查】 血培养

  【治疗要点】 ①抗菌治疗(早期、联合、足量、静脉);②对症、支持治疗

  【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恒定

  (2)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主要药物毒副作用

  (3)及时处理局部病灶

  (4)保证营养供给

  (5)观察病情:①面色青灰、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两眼凝视>有脑膜炎可能

  ②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皮肤有出血点>感染性休克或DIC

  (6)健康教育:正确喂养、保持皮肤清洁

  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e syndrome):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受寒引起,其临床症状为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此时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clerema neonatorum,SN)

  【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和皮下脂肪组成特点: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③能量储备少,产热不足;④缺乏寒颤等物理产热方式;⑤皮下饱和脂肪酸比不饱和者多,体温降低时皮质易发生硬化

  (2)寒冷损伤

  (3)其他:严重感染、早产、颅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

  (1)发病初期:体温降低、吸吮差或拒乳、哭声弱

  (2)病情加重

  1)低体温:体核温度降至35℃以下,重症降至30℃

  2)硬肿:皮肤硬化&水肿,发生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3)多器官功能损害

  4)病情分度:轻度(≥35℃)、中度(<35℃)、重度(<30℃)

  【护理措施】

  (1)复温 (2)合理喂养

  (3)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4)预防感染

  (5)观察病情 (6)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