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护理医学 > 文章内容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09:03浏览: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年龄、血管条件、意识状态、治疗需求、心理反应及合作程度。
2.了解既往静脉穿刺史、有无相应静脉的损伤及穿刺侧肢体功能状况。
3.评估是否需要借助影像技术帮助辨认和选择血管。
4.了解过敏史、用药史、凝血功能及是否安装起搏器。
5.置管期间,定期评估穿刺点局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内回血情况,测量双侧上臂臂围。
(二)操作要点。
1.PICC置入。
(1)确认已签知情同意书。
(2)摆放体位,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角。
(3)测量预置导管长度及上臂臂围,并记录。
(4)按照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无菌隔离衣、无菌的无粉手套、帽子、口罩、无菌大单。
(5)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先用乙醇清洁脱脂,待干后,再用碘伏消毒3遍,或选择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6)置管前检查导管的完整性,导管及连接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并用生理盐水湿润导管。
(7)扎止血带,15°~30°实施穿刺,确定回血后,降低角度进0.5cm再送导入鞘,确保导入鞘进入静脉内;放松止血带,拔出穿刺针芯,再送入导管;到相当深度后拔出导入鞘;固定导管,移去导丝,并安装输液接头。
(8)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或“L”型弯曲,用免缝胶带及透明敷料固定。
(9)透明敷料上注明导管的种类、规格、置管深度,日期和时间,操作者姓名。
(10)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做好记录。
2.成人PICC维护。
(1)记录导管刻度、贴膜更换时间、置管时间,测量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2)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如输注血液或胃肠外营养液,需24h更换1次。
(3)冲、封管遵循SASH原则:S-生理盐水;A-药物注射;S-生理盐水;H-肝素盐水(若禁用肝素者,则实施SAS原则),根据药液选择适当的溶液脉冲式冲洗导管,每8h冲管1次;输注脂肪乳、输血等粘稠液体后,用生理盐水10~20ml脉冲正压冲管后,再输其他液体;封管时使用10~100U/ml肝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应2倍于导管+附加装置容积。
(4)更换敷料时,由导管远心端向近心端除去无菌透明敷料,戴无菌手套,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先用乙醇清洁,待干后,再用碘伏消毒3遍,或选择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面积应大于敷料面积。
(5)无菌透明敷料无张力粘贴固定;注明贴无菌敷料的日期、时间、置管深度和操作者。
(6)记录穿刺部位情况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时间。
3.新生儿PICC维护。
(1)输液前抽回血,见回血后再抽取生理盐水2ml脉冲式正压冲管,连接输液器。
(2)输液结束给予生理盐水2ml脉冲式冲管后给予10U/ml肝素盐水1~2ml正压封管。
(3)间断给药,每次给药后用2ml生理盐水冲管。
(4)输注脂肪乳期间,每6~8h用生理盐水1~2ml正压冲管1次。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置入PICC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
2.指导患者留置PICC期间穿刺部位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
3.指导患者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有异常及时通知护士。
4.指导患者置管手臂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提重物、拄拐杖,衣服袖口不可过紧,不可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5.告知患者避免盆浴、泡浴。
(四)注意事项。
1.护士需要取得PICC操作的资质后,方可进行独立穿刺。
2.置管部位皮肤有感染或损伤、有放疗史、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或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者,禁止在此置管。
3.穿刺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肘部静脉穿刺条件差者可采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
4.新生儿置管后体外导管固定牢固,必要时给予穿刺侧上肢适当约束。
5.禁止使用<10ml注射器给药及冲、封管,使用脉冲式方法冲管。
6.输入化疗药物、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渗、强刺激性药物或输血前后,应及时冲管。
7.常规PICC导管不能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8.PICC置管后24h内更换敷料,并根据使用敷料种类及贴膜使用情况决定更换频次;渗血、出汗等导致的敷料潮湿、卷曲、松脱或破损时立即更换。
9.新生儿选用1.9frPICC导管,禁止在PICC导管处抽血、输血及血制品,严禁使用10ml以下注射器封管、给药。
10.禁止将导管体外部分人为移入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