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11-10 15:46浏览:
次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容物对颅腔所产生的压力是颅内压。
正常 成人:70-200mmH2O (0.7-2.0 kPa)
儿童:50-100 mmH2O (0.5-1.0 kPa)
颅内压持续超过200 mmH2O称为颅内高压。
【解剖生理概要】
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血液。
脑组织占容积最大,对颅腔容积代偿起的作用很小。脑脊液和血液对颅腔容积代偿起重要作用。
脑脊液的代偿容积最多达10%;血液达3%。
当颅内容物体积超过临界点后,很少量的容积增加,可使颅内压大幅度的升高。导致致命的脑疝。
【病因】
1.颅内容物体积增加:
脑体积增大:脑水肿
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失调:脑积水
脑血流量或静脉压的持续增加:颅内动静脉畸形、恶性高血压。
共同点:病变自身占据空间外,同时引起脑水肿、脑肿胀及阻塞脑脊液通路,使颅内容物总体积增加。
1. 颅腔容积变小或颅内占位性病变
【分类】
根据病因分为: 弥漫性颅内压增高
局灶性颅内压增高
根据颅内压增高的速度: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病理生理】
1.影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年龄
病变的部位
病变发展的速度
脑水肿以及水肿的程度
全身情况
2.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结局
对脑血流量的影响
脑疝的形成: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是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裂孔向幕下移位。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是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向锥管方向移位。
二者的区别:
小脑幕切迹疝
枕骨大孔疝
部位
小脑幕裂孔
枕骨大孔
疝出的组织
引起疝原发病灶
颞叶、海马回、钩回
小脑幕以上:两大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中线结构
被累积的脑组织
中线网状结构、大脑角、动眼神经
延髓、呼吸循环中枢
临床表现
抢救措施
意识障碍、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和库欣式反应
快速静滴甘露醇、切除病灶、内减压。
颈强直、枕痛、生命体征紊乱、无瞳孔改变、呼吸骤停发生早、神志变化发生晚。
随即行脑室穿刺、应用脱水药物、手术切除病灶或分流手术。
库欣式反应: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库欣式反应。
【临床表现】
1.头痛:是最早最主要的症状。程度随颅内压增高而进行性加重。
2.呕吐:出现于头痛剧烈时,可伴发恶心。呈喷射状与进食无关。呕吐后头痛可缓解。
3.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重要的客观体征。早期视力无明显变化或仅有视野缩小;再发展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称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三者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有时甚至不全出现。
4.意识障碍:急性有明显的进行性意识障碍。慢性病人有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时轻时重。
5.生命体征的变化: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有力和呼吸加深变慢-代偿反应。
血压下降、脉搏快、细和呼吸浅快而不规则-失代偿。
6.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
7.其他:一侧或双侧外展神经的不全麻痹、复视、阵发性头晕、猝倒、头皮静脉怒张。小儿有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囟门饱满。
【辅助检查】
1.头颅X线摄片:可显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2.无损伤性脑成像检查:CT、MRI。
3.脑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脑室充气造影。
4.腰椎穿刺:可测量颅内压力,间接反映颅内压是否增高,可检查脑脊液生化指标。但对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明显的病人,有引起脑疝的危险,应禁止。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
降低颅内压力 减轻脑水肿
减少脑脊液量
对症治疗
二、护 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3.心理状况和社会支持系统
【护理诊断/问题】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或间断吸氧
控制液体输入量
保持大便通畅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意识状态:可反映大脑皮质和脑干结构的功能状态。意识障碍程度的分级有两种办法,见书。
(2)瞳孔观察:对照双侧瞳孔是否等等圆及对光反射的敏捷度。但要结合病人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是脑疝晚期或脑干进行性缺氧的表现。应用阿托品类药物可使瞳孔散大。
(3)生命体征变化 早期表现为脉搏缓慢而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