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护理医学 > 文章内容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 第二、三节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3-05 12:08浏览:

第二节 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
  一、理论发展背景
  20世纪50年代,雷林格在一个“儿童指导之家”工作期间,注意到在那里工作的护士缺乏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的认识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反复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让雷林格非常震惊和忧虑,她竭尽所能的帮助显得贫乏无力,加重了她的忧虑。恰好当时有一位米德博士到辛辛拉提大学心理系任客座教授,雷林格向其请教职工护理与人类学的潜在关系问题。虽然未得到直接答案,但却坚定了她攻读文化、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决心。1965年她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的护士。1989年创办了《跨文化护理杂志》,先后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和第二个跨文化护理硕士与博士点。
  她的第一部跨文化护理专著为《护理学与人类学:两个世界的融合》1978年她又发表了《跨文化护理:概念、理论和实践》,之后相继出版了《关怀:一种基本的人类需求》、《照顾:护理与健康的基础》、
  《文化照顾的共性与差异:一个理论》等专著和论文。
  二、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有关文化及文化关怀的概念
  1.文化(culture):指不同个体、群体或机构通过学习、共享和传播等方式 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行为标准、个体劳动特征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2.文化关怀(cultural caring):指为了满足自己或他人现有的或潜在的完好健康,应对伤残、死亡或其他状况的需要量,用一些符合文化、被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信念和定势的表达方式,为自己和他人提供的综合性、符合相应文化背景的帮助、支持和促进性的行为。
  3.文化关怀的多样性(diversity in cultural caring):指文化内部或不同文化之间、某群内部或群体之间、个体之间在关怀的信念、含义、模式、价值观、特征表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衍生不同的关怀意义、价值、形态和标志。
  4.文化关怀的共性(university in cultural caring):指人类在关怀的意义、定势、价值、标志及关怀方式等方面的共性。
  (二)关怀的基本概念
  1.一般关怀(common caring):指该文化所特有的传统、固有的文化关怀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而得到。
  2.专业关怀(professional caring):通过大学、学院或临床机构传授和规范学习获得的专业的关怀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跨文化护理
  跨文化护理(trans-cultural nursing)通过文化关怀环境和文化来影响服务对象的心理,使其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疾病康复。
  三、跨文化护理模式
  日出模式分为四个层次:
  1.世界观、文化与社会结构层:此系统用以指导护士评价和收集影响服务对象关怀表达方式和关怀实践因素。这一层表明:人类照顾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世界观、环境内容不可分割。
  2.服务对象层:这一层次提供了健康系统内的服务对象方面的知识。
  3.健康系统层:分为民间健康系统、专业健康系统和护理系统。着重阐述其特征及方式。
  4.护理照顾决策与行为层:包括维持、调整、重建文化护理关怀。
  四、对护理学基本概念的认识
  1.人:是护理的对象,能通过对他人关照和帮助,关注他人的需要、健康和生存的特定对象,表现出人类关怀的普遍性,人同时也能接受他人的关怀、照顾和帮助。
  2.健康:指个体或群体按特定文化方式进行日常活动、并处于动态稳定的一种状态。健康是各文化中的共同状态,又在每个文化中形成、诠释、评价和实践。
  3.环境: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背景就是环境。
  4.护理:护理是一种需要解释的跨文化现象,是一门需要培训,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研究人类关怀现象和活动的专业或学科,其目的是以具有文化意义的有效方式,帮助、支持或促使个体或群体维持或保持完好健康状态,或帮助个体应对伤残或死亡。
  五、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护理程序
  1.评估:护士要了解与服务对象有关的文化方面的知识。
  2.护理诊断:同一类型疾病的服务对象在病理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其民族、社会地位、从事的职业、文化修养等不同,因而,应根据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动态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
  3.护理计划和实施:计划与实施在第四层展开。护理计划要基于服务对象的文化,提供与文化一致的照顾。其实施的三种方式为文化照顾与保存维护、文化调整和文化照顾重建。
  4.评价:日出模式未阐述护理评价部分,但雷林格特别强调护理应提供适合和有益于服务对象的照顾方式以及有必要系统研究护理照顾行为,以便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
  第三节 文化与护理
  一、护士在满足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中的作用
  1.综合管理者:组织和管理病人的饮食、治疗、心理等全过程。
  2.教育咨询者:对病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健康教育。
  3.健康促进者:调动病人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配合治疗护理。
  4.心理疏导者:出现文化冲突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接受理解。
  5.整体协调者:考虑病人、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二、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
  1.文化背景影响疾病发生原因
  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态度或生活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生。藏族人喜食牛肉,因此心脑血管病患病率高。西北因以豪饮为荣,所以易导致酒精成瘾。
  2.文化背景影响疾病的临床表现
  个性长期压抑的人会克制自己的行为,心理症状不明显,常常主诉头疼、头晕、失眠、精神不振。
  3.文化背景影响服务对象对疾病的反应
  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支持等文化背景会影响服务对象对疾病的反应。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承受痛苦和压力;教育程度高的人患病后态度更积极;教育程度低的人容易听信偏方,过度依赖医护人员。
  4.文化背景影响就医方式
  有些少数民族会忌讳使用一些药物,有些病人喜欢请巫医念经或驱鬼,有人会多家同时就医;还有的人还喜欢中药、西药、补药同时服用。
  5.文化背景影响死亡现象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而个体对生命终结的认识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听天由命,有的人认为那是进入天堂,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在丧葬习俗等方面也大有不同,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三、帮助服务对象融入医院的文化环境
  1.帮助服务对象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通过入院指导使病人尽快熟悉医院及病区环境。
  2.尽量少用医学术语:与病人沟通、处置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3.掌握文化护理技巧:使用符合病人文化背景和认知程度的语言,尊重每一位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理解病人的各种行为。
  四、提供适合服务对象文化环境的护理
  1.理解服务对象的求医行为
  了解病人对医院的看法与态度,改善病人的错误认识。
  2.明确服务对象对疾病的反应
  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要动态地了解病人的健康问题,了解病人的表达方式。
  3.尊重服务对象的风俗习惯
  要注意各国家、各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对数字的好恶,合理安排饮食搭配及时间、房间号、病床号、悲伤表达方式等。
  4.寻找支持系统
  了解病人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情况,利用家庭系统的力量预防文化休克。
  5.注意价值观念的差异
  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差异,如中国的孝道与病人的康复之间的矛盾。
  6.重视病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模式,护士要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思维方式,不取笑、不轻视病人
  小结文化与护理是怎样的关系?
  从多元文化角度对病人应重点评估哪些内容?
  在医院环境中对出现文化休克的病人应采取哪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