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护理文化
第一节 文化概述
一、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现象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如机器、工具、书籍、衣服、计算机等。
精神文化是指理论、观念、心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科学、宗教、符号、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
方式文化包括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遗传方式等七个方面,是文化现象的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
2.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统治阶层和主流社会所倡导的文化,代表了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
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亚文化、年龄亚文化(青年、老年);生态学的亚文化(城市、郊区和乡村)。者的关系: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阴阳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代表了社会的一个侧面,不能代表全部。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流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二)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的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它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1.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色彩等。
2.物质特质:饮食、住所等。
3.艺术:绘画、音乐。
4.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5.习俗:各种礼仪、民俗。
6.家庭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婚姻形式等。
7.方式:财产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
8.政府:政体、司法。
9.战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伊位克战争。
(三)文化的特征
1.超自然性
文化的第一要素在于它是对人的描述,只与人和人的活动有关。人与原生自然客体之间的自然关系,只是纯粹的物理或生理关系,如看月亮、吃野果等,但若人在观赏月亮时联想到唐诗宋词或在吃野果时讲究卫生并配上音乐,这种自然关系便有了文化的成分。
2.超个人性
文化的超个人性在于个人虽然有接受及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是个人。文化是对一个群体或一类人的描述,它所体现的是人的群体本质、群体现象。因此,文化不是对个人的描述,仅仅体现出个人特征的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如一把斧子即使放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同于天然石块的文化属性。
3.地域性
人类的出现首先是分地域的,并且互相隔绝。因此,各个人群便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所以文化在发生初期就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如北京的“六必居”还有“八宝粥”等。
4.超地域性
文化可发生或存在于不同的地域,但它不是某一地域特定的文化,而是属于全人类。像自然科学、技术及发明物首先是地域文化,然后转化为人类性文化。如我国的火药、造纸等技术。
5.时代性与超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文化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如原始文化、中世纪文化、现代文化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痕迹。这是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精神文化愈显突出,价值观念成为核心因素。而一个民族永恒性文化将与这个民族如影相随,即超时代性。如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
6.文化的象征性
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其意义一般会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指向的狭小范围。如白颜色本来只是一种颜色,但当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时,它便有了广泛的象征性。如白旗象征投降,白衣天使专指护士,还有像中国的红色,巴西的绿色,荷兰的橙色等。文化的象征性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文化的传递性
指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世人模仿及利用。文化的传递依赖于人类学习的能力及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传递有纵向的传递和横向的开拓。前者是对主注文化的趋同,后者是对主流文化的离异,
(四)文化的分类
1.根据文化现象的不同特点分类
硬文化: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如物质文化:建筑等。
软文化:指活动方式与精神产品,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硬文化较易随着冲突而改变自身,易被外来文化理解和接受。软文化则不易改变、理解和接受。
2.根据文化的固有性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不同分为类
专业文化:充分体现人的创造性本质,以相对专业化、专门化形式存在,如自然科学、工艺技能、生产技术、体育竞技等。
社会文化:在相应社会系统和社会关系中获得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功能的文化现象、文化客体,包括获得社会属性、社会身份的文化人。
专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可以互相转化。如专业文化一旦变成社会政治行为或进入商品市场则自然成为社会文化,获得了社会属性;社会文化一旦撇开其社会功能而着眼于其专门规律或专业技能,则其专业文化属性立刻彰显,其社会属性相应消退。
3.根据文化的功能属性分类
(1)信息文化:指人类自觉通过文化符号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文化。人类对信息的接受体现了人类的意识自觉,体现了人类认知的能动性,因此是一种文化行为。而人类通过文化符号自觉地整理、制造、复制和传播信息,这种传播本身更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本质。
(2)人本文化:指人类直接维护增强或显现把握自身生命、生命本质力量的文化现象。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宗教,其典型形态就是人类肯定自身的审美文化及艺术。
另外还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等。
(五)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相互区分的标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道德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因素,是影响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集体成就,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成就。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对于个人主义的解释是不顾他人利益的个人奋斗或自私自利。在西方文化里的个人主义,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一种尊重个人隐私,不依赖于他人的自我奋斗与自我独立。
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如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等,使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规范化。
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文化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和安全。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个体通过学习和接受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和社会角色,并传递社会文化。人类历史的全部文化被个体保存和传承,个人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社会的人。二、文化休克
当一个人从熟悉而固定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常常会产生由于态度、信仰差异而出现的危机与陌生感,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休克。
(一)文化休克的概念
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
(二)文化休克的原因
1.沟通交流
(1)语言沟通:语种不同,方言土语等。
(2)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空间效应、反应时间、类语言、环境等。
2.日常生活活动差异:生活规律、生活活动、生活习惯等。
3.孤独:失去原有环境、社会角色,语言不能,亲人分离等。
4.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居住、消费等,
5.态度和信仰: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他人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对事物的评价和倾向。信仰是对某种主张的极度信任,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上。当个人的母文化价值观与异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就会造成行为的无所适从。
(三)文化休克的过程
1.蜜月阶段:初到新环境产生的新鲜感。
2.沮丧阶段:新文化与原文化出现差异后,会出现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处处碰壁,甚至受到伤害,新鲜及兴奋感渐渐消失,出现敌意或回避倾向。
3.恢复调整阶段:通过学习新环境的文化模式,找到了应付的新文化环境的方法,逐渐适应异域文化环境。
4.适应阶段:各种文化冲突的解决,其沮丧、烦恼和焦虑等情绪完全消失,接受了新的文化环境。个体建立起符合新文化环境要求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评判标准。
(四)文化休克的表现
1.焦虑:指个体处于一种模糊的不适感中,是自主神经系统对非特异性或未知的威胁的一种反应。包括一些生理、情感及认知表现。
2.恐惧:指个体处于一种被证实的、有明确来源的惧怕中。
3.沮丧:由于对陌生的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失望、悲伤等情感。
4.绝望:指个体认为没有选择或选择有限,万念俱灰,以致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
1.个人的健康状况:身体越强壮越易适应。
2.年龄:儿童适应较快,困难较少。年龄越大文化模式越深越不易适应。
3.以往应对生活改变的经历:生活变化较多的人不易出现文化休克症状。
4.应对方式:对外界变化易适应者应对文化休克的能力越强。
(六)文化休克的预防
1.预先了解新环境的基本情况
2.针对新文化环境进行模拟训练
3.主动接触新文化环境中的文化模式
4.寻找有力的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