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护理医学 > 文章内容

基础护理学——第四章 人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3-05 12:02浏览:

第四章 人的成长与发展
  
第一节 成长与发展概述
  一、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
  1.成长:又叫做生长,由于细胞增值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的改变,是量的变化,可以测量
  主要包括四种基本类型:
  增量性生长
  增生
  肥大
  更新
  2.发展:又叫发育,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两方面。不容易量化。发展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象征,贯穿人的一生。
  3.发展任务: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社会规范或标准要求他完成的任务或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相对概念。以个人社会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不断调整自己,是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从中吸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完善自己。
  5.年龄:是衡量成长与发展的阶段性指标之一,可分为两部分:
  时序年龄: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发展年龄:代表身心发展程度的年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道德年龄
  二、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1.生理:体格生长,机体功能完善
  2.认知:主体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技艺、思维、语言等方面。是量变质变的综合:质变是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的便哈
  量变是应用某一行为方式的熟练程度的变化
  3.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或者好恶倾向
  4.精神: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认识
  5.社会:人在社交过程中与他人、群体、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
  6.道德:人的是非观念和信仰的形成,受社会文化影响。
  三、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1.可预测性:成长发展有一定规律
  2.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3.连续性和阶段性:成长和发展在人的整个生命阶段不断进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4.不平衡性:各系统不平衡。
  5.个体差异性:
  6.关键期:发展某些技能和能力的最佳时期。
  四、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2.个人因素:个人健康状况、自我因素、其他个人因素
  3.环境及其他因素:孕母状况、营养、家庭、社会文化
  
  第二节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
  (一)主要内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追求生存、自卫和享乐,刺激人活动的原动力是原欲又称为性本能。其学说包括一是层次、人格结构和性心理发展阶段三方面,可以用冰山结构图来解释。
  1.心理结构:
  意识:冰山之巅的部分,是个体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
  
  潜意识:个体无法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的部分,冰山的海平面以下的部分。主要是不被外界现实和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被形容为介于海平面上下部分,随波浪起伏时隐时现。
  2.人格结构:
  本我:处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与原始的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存在于潜意识,是人格中理智而符合现实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是人格中最具理性的部分。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遵循完美原则。
  3.人格发展(性心理发展):人格发展经历五个可重叠的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如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被满足,则会出现固结,人格发展出现停滞,可能产生人格障碍或心理问题,并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口欲期:0-1岁。此期原欲集中在口腔,婴儿通过吸吮等于口腔有关的活动获得快感。如果不能满足会出现口腔人格,可能出现吮手指、咬指甲等不良行为
  肛欲期:1-3岁。原欲集中在肛门。快感主要来自排泄带来的快乐及自己对排泄的控制
  性蕾期:3-6岁。原欲集中在生殖器,出现恋父恋母情结,如果固结会造成性别认同困难
  潜伏期:6-12岁。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等各种智力和体育活动上,如果固结,会出现强迫人格。
  生殖期:12岁以后。原欲重新回到生殖器,注意力转向年龄相近的异性伴侣。如果固结则能以建立融洽的两性关系或病态人格。
  (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在护理中的应用
  1.指导护士为父母提供健康教育
  2.指导护士在护理中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主要内容:艾瑞克森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包括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任务要解决有叫做发展危机。
  1.婴儿期:0-18个月。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2.幼儿期:18月-3岁。危机是自主对羞愧
  3.学龄前期:3-6岁。危机是主动对内疚
  4.学龄期:6-12岁。危机是勤奋对自卑
  5.青春期:12-18岁。危机是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
  6.青年期:18-35岁。危机是亲密对孤独
  7.中年期:35-65岁。危机是创造对停滞
  8.老年期:65岁以上。危机是完善对失望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1.了解人生全过程的心理社会发展规律
  2.识别不同阶段的发展危机和发展结果
  3.帮助他人顺利解决各阶段的危机,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第三节 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主要内容: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失衡,失衡后个体产生寻求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因而产生了适应。
  1.感觉运动期:0-2岁。
  2.前运思期:2-7岁。包括概念形成前期和直觉思维期
  3.具体运思期:7-11岁。开始获取逻辑思维能力
  4.形式运思期:11岁起。思维能力接近成人。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1.有助于护士认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特点,采取不同沟通护理方式
  2.提供相应智力发展阶段的有益刺激。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主要内容: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要现有个体对事物的是非判断,然后对道德理念进行具体实践。他将个体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期2-9岁。又称道德他律期,判断标准是对行为后果的赏或罚。
  2.二级水平:习俗道德期9-12岁。又称道德循规期。判断标准是对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的内化之上。
  3.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期12岁以上。又称道德自律期。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指导其行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护士可以根据发展规律适时的教育儿童或指导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