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妇产疾病 > 文章内容

产后出血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5-03 21:10浏览:

【病因】

  1、凝血功能障碍。包括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两类情况。前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在孕前业已存在,为妊娠禁忌证。后者常因重度妊高征、重型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过久等影响凝血功能,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常为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

  2、会阴阴道严重裂伤。可上延达穹窿、阴道旁间隙,甚至深达盆壁,阴道深部近穹窿处严重撕裂,其血肿可向上扩展至阔韧带内。分娩过程中,宫颈发生轻微裂伤几乎不可避免,通常裂伤浅且无明显出血,不作宫颈裂伤诊断。出血较多的宫颈裂伤发生在胎儿过快通过尚未开全的宫颈时,严重时可向下累及阴道穹窿,上延可达子宫下段而致大量出血。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力过强,产程进展过快,胎儿过大,接产时未保护好会阴或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等,均可引起会阴、阴道、宫颈裂伤,严重者裂伤可达阴道弯隆、子宫下段,甚至盆壁,形成腹膜后血肿或阔韧带内血肿。过早行会阴后-斜切开术也可引起失血过多。

  3、子宫收缩乏力。影响产后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产后出血。常见因素有:全身性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产程过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局部因素:子宫过度膨胀,如双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等,可影响子宫肌正常收缩;子宫肌水肿及渗血,如妊高征、严重贫血、子宫胎盘卒中,以及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血窦不易关闭等,均可发生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

【症状】

  1、软产道裂伤,出血特点是出血发生在胎儿娩出后,此点与子宫乏力所致产后出血有所不同。软产道裂伤流出的血液能自凝,若裂伤损及小动脉,血色较鲜红。宫缩乏力多在分娩过程中已有宫缩乏力,延续至胎儿娩出后,但也有例外。出血特点是胎盘剥离延缓,在未剥离前阴道不流血或仅有少许流血,胎盘剥离后因子宫收缩乏力使子宫出血不止。

  2、流出的血液能凝固。未能及时减少出血者,产妇可出血失血性休克表现;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头晕、脉细弱及血压下降。检查腹部时往往感到子宫轮廊不清,摸不到宫底,系因子宫松软无收缩缘故。有时胎盘已剥离,但子宫无力将其排出,血液积聚于宫腔内,按摩推压宫底部,可将胎盘及积血压出。

  3、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产后24小时内流血量超过500ml,继发出血性休克及易于发生感染。随病因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4、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血不凝,不易止血。

【饮食保健】

  1、 吃什么好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为宜,平常可多吃碱性食品如豆腐、海带、奶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

  2、不能吃什么

  禁食肥腻,酸性、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护理】

  1。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医护人员必须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在确定病因的同时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2。协助产妇采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给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观察皮肤、粘膜、嘴唇、指甲的颜色,四肢的温度及尿量,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密切注意子宫复旧情况。

  3。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可采取周围静脉留置注射两路输液,必要时腔静静脉插管),加快输液输血的速度,以维持足够的循血量。

  4。置导尿管,保持尿管通畅,注意尿量及颜色。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生命体征变化及出入量。

  5。根据医嘱准确采集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6。根据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给予不同的止血措施。

  7。积极防治感染、保持环境清洁,室内通风30分钟,每天二次,定期消毒。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经常更换卫生垫,每日用10%的威力碘棉球擦洗外阴二次保持会阴清洁,并用有效抗生素。

  8。提供心理支持,产妇发生大出血之后虽然生命得以抢救,但由于大量失血,可出现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血坏死,功能减退,出现各种激素水平下降的状态,称席汉综合症。产妇面临体力差、活动无耐力、生活自理有困难等问题。对上述情况应鼓励产妇说出自己感受,及时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指导其如何加强营养,有效地纠正贫血,逐步啬活动量,促进身体早日康复。做好出院指导,嘱其出院后继续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并使其明确产后复查时间、目的、意义使其能按时接受检查,以核实其身心康复情况,解决哺乳问题,调整产后指导计划,使其恢复的更好。

【治疗】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病率。首先要做好计划生育,避免生育过多,或多次人流、刮宫;妊娠期要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时不要过分紧张;有高危因素者应当提前住院待产,分娩前,作好产后流血的预防及分娩时的抢救工作。预防工作应贯穿在以下各个环节。

  1.孕期预防。

  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监护,不宜妊娠者及时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对具有较高产后出血危险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的准备工作,这类产妇包括:①多孕、多产及曾有多次宫腔手术者;②高龄初产妇或低龄孕妇;③有子宫肌瘤剔除史;④生殖器发育不全或畸形;⑤妊高征;⑥合并糖尿病、血液病等;⑦宫缩乏力产程延长;⑧行胎头吸引、产钳等助产手术助产,特别是并用宫缩剂更需注意;⑨死胎等。

  2.产期预防。

  1)第一产程: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避免产妇过度疲劳,必要时可酌情肌注度冷丁,使产妇有休息机会。

  2)第二产程处理,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做一下工作: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医师在场守候;有指征者适时适度作会阴侧切或会阴正中切开。接产技术操作要规范,正确引导胎头、胎肩及胎头顺利娩出;对已有宫缩乏力者,滴注催产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第三产程,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做好相关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子宫收缩情况等。

  3.产后期预防。

  1)胎盘娩出后,产妇应继续留在产房观察2小时,因产后出血约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故应重点监护,密切观察一般情况、生命指征、阴道流血和宫缩情况。但也不能忽视12小时以后的出血情况,应向产妇交代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定期巡视,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2)失血较多尚未有休克征象者,应及早补充血容量,其效果远较发生休克后再补同等血量为好。

  3)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流血量。

  6.根据产后出血评分表的应用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以明显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检查】

  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B超检查,子宫腔内有残留组织及积血,子宫复旧不佳,或子宫肌壁裂开。

  血、尿常规,了解感染与贫血情况。

  宫腔分泌物培养或涂片检查。检查了解官腔内有无残留物、子宫切口愈合状况等。若有宫腔刮出物或切除子宫标本检查。

【鉴别】

  1、软产道损伤:主要依赖于分娩病史及仔细妇科检查,如有血肿形成,B超检查鉴别。

  2、绒毛膜癌:血、尿妊娠免疫实验测定阳性,X线胸片及CT检查可见胸、脑转移病灶,剖出物病理检查可鉴别。

【并发症】

  产后24小时内流血量超过500ml,继发出血性休克及易于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