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妇产疾病 > 文章内容

盆腔淤血综合征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5-03 08:36浏览:

盆腔淤血综合征(慢性盆腔被动性淤血综合症,盆腔淤血,卵巢静脉综合征)

【病因】

  【发病原因】

  任何使盆腔静脉流出盆腔不畅或受阻的因素,均可致成盆腔静脉瘀血。和男子相比,妇性盆腔循环在解剖学、循环动力学和力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易于形成盆腔瘀血的基础。

  一、解剖学因素

  女性盆腔循环的特点,主要是静脉数量增多和构造薄弱。

  1.静脉数量增多的表现:盆腔的中等静脉如子宫静脉、阴道静脉和卵巢静脉,一般是2~3条静脉伴随一条同名动脉,卵巢静脉甚至可多达5~6条,形成蔓状静脉丛,弯曲在子宫体两侧后方,直到它们流经骨盆缘前才形成单一的卵巢静脉。在子宫、输卵管、卵巢静脉间有许多吻合支,在输卵管系膜内,有子宫静脉与卵巢静脉的吻合支,并形成环状的静脉循环,再与外侧的卵巢静脉丛吻合。盆腔静脉数量上的增多,是为了适应盆腔静脉流动缓慢的需要。

  2.构造薄弱:盆腔静脉较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壁薄,缺乏由筋膜组成的外鞘,没有瓣膜,缺乏弹性,穿行在盆腔疏松的结缔组织之中。因而容易扩张和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盆腔的中小静脉只在它进入大静脉前才有瓣膜,有的经产妇还常有瓣膜功能不全。这些特点使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能够容纳大量迅速流入的动脉血。

  3.此外,膀胱、生殖器官和直肠3个系统的静脉丛彼此相通。由于缺少瓣膜,故三者间任何一个系统的循环障碍,皆可影响到其他两个系统。

  在盆腔静脉的这些解剖学特点的基础上,如再受以下相关因素的影响,便促成盆腔瘀血综合征,而表现种种临床征象。

  二、内外力因素

  内外力因素证明能够影响盆腔血液的流速,从而改变局部血管的压力,静脉更易受其影响。

  1.长期从事站立或坐着工作者、习惯于仰卧位睡眠者易于致成盆腔瘀血综合征。

  2.便秘影响直肠的静脉回流,而直肠和子宫、阴道静脉互相吻合。痔丛充血必然引起子宫阴道丛充血,故习惯性便秘易于产生盆腔瘀血。

  3.妊娠期间因大量雄、孕激素的影响,再加上增大的子宫对子宫周围静脉的压迫,可引起子宫周围静脉扩张。

  4.子宫后倾时,卵巢丛血管随子宫体下降弯曲在骶凹的两侧,使静脉压力增高,回流受到影响,以致使静脉处于瘀血状态。如再有仰卧位睡眠习惯,则久而久之便可引致盆腔瘀血综合征。

  5.阔韧带筋膜裂伤使得构造上薄弱,缺乏弹性,缺乏固有血管外鞘的静脉更失去支持,而形成静脉曲张,还使子宫后倒。

  6.输卵管结扎术: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输卵管结扎术也是最常施行的计划生育手术之一。近年来不少杂志陆续刊出有关结扎术后出现下腹痛、月经紊乱、继发性痛经等并发症的报道。

  三、体质因素

  有些病人由于体质的因素,血管壁组织显著薄弱,弹力纤维少,弹性差,易于形成静脉血流瘀滞和静脉曲张。即使第一次妊娠,平时不从事长时间站立或静坐工作,就可能出现下肢及/或盆腔静脉曲张及盆腔瘀血综合征。

  四、植物神经紊乱

  尽管有上述种处原因及解剖学病变,但至今不少妇产科工作者认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某些症状如:抑郁、忧伤、心情烦躁、易疲劳、腰痛、性感不快等,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关。可能系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结果。

  五、精神因素。而长期忧郁、久病、失眠等精神影响,及经前期雌、孕激素水平波动者,也有类同盆腔瘀血症的症状。这一类情况则可考虑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加重因素。

  六、其他

  临床上发现了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者)、哺乳期闭经、中、重度子宫颈糜烂等患者,在做盆腔静脉造影时,有的也显示盆腔静脉瘀血现象,这种情况的盆腔静脉瘀血景象可视为一种并发变化。

  【发病机制】

  盆腔静脉淤血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盆腔静脉淤血引起上述“三痛”的原因,可能是扩张弯曲的静脉压迫了伴随的淋巴管和神经纤维而产生的。由于前述的种种因素,首先使解剖构造薄弱的一部分盆腔静脉在功能上发生变化,影响血流运行,形成淤滞;又通过神经血管间的相互影响,波及整个生殖器官以及与生殖器官密切相关的乳房,即出现临床上前述综合征表现。由于淤血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及相关器官的水肿,但开始时是暂时性的、可逆的,持续多年或反复加重后,则可以产生持久性变化。

  由于慢性缺氧而致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形成,出现各种状况:

  1.子宫体一致性肥大、变软、充血,呈紫色或有淤血斑点及浆膜下水肿;

  2.子宫颈亦肥大呈蓝紫色、有糜烂发生;

  3.子宫内膜间质水肿,血管充盈。

  4.卵巢亦表现为水肿样、白膜粗糙、一般较大有时呈囊状;

  长期淤血者,则又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变小。往往导致经前期盆腔胀痛不适及月经量增多。乳房因周期性水肿导致胀痛。

【症状】

 【临床表现】“三痛两多一少”,即盆腔坠痛、低位腰痛、性交痛,月经多、白带多,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

  盆腔瘀血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范围广泛的慢性疼痛、极度的疲劳感和某些神经衰弱的症状。其中以慢性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快感不快、极度的疲劳感、白带过多和痛经为最常见,几乎90%以上的病人具有程度不等的上述症状。此外,病人还常有月经过多,经前期乳房胀痛,经前期排便痛,膀胱刺激症状及阴道坠痛,肛门坠痛等。这些症状皆在下午、晚上或站立后加重,性交后,月经临来前更甚。病人往往整天感到非常疲劳,几乎无力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包括家务)。

  1.盆腔坠痛,宫颈呈紫蓝色,子宫大而软,宫旁附件区柔软,压痛明显;

  多数为慢性耳骨联合上区弥漫性疼痛,或为两侧下腹部疼痛,常常是一侧较重,并同时累及同侧或下肢,尤其是大腿根部或髋部酸痛无力,开始于月经中期。有少数病人偶尔表现为急性发作性腹痛,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卵泡破裂、异位妊娠破裂。

  2.低位腰痛

  病人所指的疼痛部位相当于骶臀区域水平,少数在骶骨下半部,常伴有下腹部疼痛症状。经前期、长久站立和性交后加重。

  3.性交痛

  如问及病人,常诉称性交时有不同程度的痛感,多为深部性交痛,有的几乎难以忍受,不但当时疼痛,次日下腹痛、腰痛、白带多等症状都明显加重,因而病人对性生活产生了厌烦。

  4.白带过多

  一半以上的病人有白带过多的症状。白带的性状多为清晰的粘液,无感染征。

  5.月经多

  一部分病人有月经过多的改变,常因其子宫肥大被误诊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肥大症。

  6.植物神经系统的症状

  绝大多数盆腔瘀血症患者都伴有某些植物神经系统的症状。其表现和严重程度虽不尽相同,但不外乎几个方面:心情烦躁,易激动,好生气,好哭有泪,情绪低落或心情忧郁,夜梦多,白天疲劳感及精神体力上的无能感常很严重,常有头痛,多为枕后部痛而非一般经前期头痛的类型。可有心悸、心前区闷胀不适,有气短感,常需用力大口吸气,有呃气、腹胀及排气不畅的感觉。自觉食欲很差,消化不良,但实际上并不少吃,也不消瘦。

  7.其他:全身到处有莫可言状的酸痛不适,如肩关节痛、髋关节痛、手指紧感,不少人还有眼球胀感等等。

  体征

  与上述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相称。腹部检查的唯一发现是压痛,部位多在耻骨联合上区,或在下腹部两侧有深压痛,一般来说并不显著,甚至没有一个恒定的特别明显的压痛点,即使在病人感到最痛的部位,也没有腹有紧张及反跳痛。妇科双合诊时,查到子宫多为后位,稍大或正常。子宫颈肥大,呈紫蓝色,大多光滑,亦有糜烂者。

  部分病人自觉乳房内有硬结,但检查所见只是乳头下方弥漫性肿大的乳腺组织,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触痛。

  【诊断】

  盆腔瘀血症的症状涉及范围极广,而体征上又与某些其他病变混同,因此常造成临床诊断上的困难。但如能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症状与体征上的差异,除外其他有关疾病,适当应用盆腔静脉静脉造影及腹腔镜检查,即可作出较为可靠的诊断。以下几点可以提供参考:

  1.根据病人的生产史、流产史以及上述的症状所诊断

  2.自觉症状与客观检查所见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诊断。

  3.常伴有经前期乳房肿痛及某些神经衰弱的症状。

  4.避免误诊为“慢性附件炎”或“慢性盆腔炎”。

  5.对以往按慢性盆腔为所进行的各种治疗均收效不大,甚至毫无效果。病人自觉有严重的妇科病,久治不愈,被妇科医生视为难治之症。

  6.对于具有前述症状,经妇科检查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如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疑为盆腔静脉瘀血症,可行盆腔静脉造影协助诊断,具体实施详后。

【饮食保健】

1,盆腔淤血综合征食疗方

  1)苦菜莱菔汤

  组成:苦菜10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25克,青萝卜200克(切片。

  用法:上四味共煎煮,去药后吃萝卜喝汤。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发热,下腹胀痛,小腹两侧疼痛 拒按,带下色黄量多,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附注:金银花对多种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护理】

 

【治疗】

  1, 预防:

  1)注意饮食平衡。

  2)体育锻炼。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一般健康情况,对某些体质较弱的人尤为重要。

  3)计划生育宣传。加强计划生育宣传,防止早婚、早育、性交过频及生育较密,提倡最多生两个孩子,两次生产至少应有3~5年的间隔,使生殖器官不仅在解剖上、生理功能上,而且血管的性能都得充分的恢复。

  4)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对长期从事站立或坐位工作者,有可能时应开展工间操及适当的活动。此外,不论能否入睡,中午躺在床上休息一段时间,可消除上午的疲劳。

  5)宣传科学方法避孕,不采用性交中断避孕法。

  6)产后卫生宣传。推广产后体操,对促使生殖器官及其支持组织的恢复有很大好处。休息或睡眠时避免习惯性仰卧位,提倡两侧交替侧卧位,有利于预防子宫后位的形成。防止产后大便秘结及尿潴瘤,有助于生殖器官的恢复及盆腔静脉的回流。

  7)卧床休息或睡眠时,不同的姿式对消除疲劳,改善盆腔血运有不同的效果。

【检查】

  1.腹腔镜检查: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直径为3~10mm)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同开腹手术,但因盆部抬高,有些病例不一定能看出曲张的静脉,但能与其他病变如炎症等鉴别。

  2.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阴道彩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螺旋CT :在病人深呼吸时拍摄动脉时像的螺旋CT,因为深呼吸时引起腹腔静脉压增高,导致肾静脉血逆行,充盈子宫和卵巢周围的曲张静脉,曲张静脉的直径>5mm就可显影。

  4.盆腔静脉造影术:作为辅助诊断盆腔淤血征的一个方法。盆腔静脉造影术原理是:在盆腔静脉血运正常时,造影剂通常20s内完全流出盆腔;而在盆腔淤血征时,静脉回流速度明显变慢,造影剂流出盆腔,要20s以上的时间。

  5.放射性核素盆腔血池扫描 利用此方法诊断输卵管结扎术后盆腔静脉淤血。其原理为盆腔静脉淤血时局部静脉曲张,血液淤积形成“血池”,从而获得放射性可读性核素浓聚的扫描图像。

  6.体位实验。胸膝卧位时,盆腔静脉压力降低,无下腹疼痛或轻微疼痛,若立刻改为臀部向后紧紧坐在足跟部,保持略高于腹部的位置,由于腹股沟屈曲较紧,髂外动脉向股动脉血流受阻,从而髂内动脉血流增多,使盆腔静脉压力升高而产生淤血,出现下腹疼痛回到胸膝卧位时则症状减轻,称为“体位实验阳性”。

【鉴别】

  应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附件炎(有炎块形成者)、子宫肌瘤、宫颈糜烂相鉴别。

  痛经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疼痛程度与病灶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如病变累及子宫直肠陷窝则可有性交痛、肛门坠胀;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不孕,可高达40%。

  慢性附件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 腹膜等处发生感染时的炎症的总称,慢性附件炎大多发生在产后、剖宫产后、流产后、各种妇科手术后,以及在放置宫内避孕器之后,这时生殖器官的完整性及其自然的防御有了损伤,使细菌得以进入创面使之感染而得病。

  子宫肌瘤(Hysteromyoma)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

  宫颈糜烂是慢性子宫颈炎的一种现象,表现为子宫颈口周围有鲜红或粉红色斑点。

【并发症】

  约有1/3以上的患者并有膀胱刺激症状,表现在经期有明显的尿频,易误认为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UTI)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三角区静脉充盈、充血、水肿。

  个别患者因淤血的小静脉破裂而并发血尿。

  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3 个/HP,离心尿红细胞>5 个/HP,或12 小时尿Addis计数>50 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