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2-06 09:55浏览:
次
发病原因及机制:
1、接触石棉
(1)接触途径:
职业、环境及石棉工人的家庭成员。
其中最主要的接触是职业。
(2)机制:
石棉纤维吸入呼吸道,通过横膈或血流吸入腹腔,在组织中形成石棉小体,抑制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诱发间皮增生、非典型增生,甚至引起癌变。
(3)致癌力因素:接触的时间、数量量,石棉纤维的类型、特性、长度,宿主的敏感性。
接触的量越大和时间越长,发现腹膜间皮瘤的机会越多。
人的间皮瘤主要是由青石棉所引起,其次是铁石棉和透闪石。
(4)潜伏期:
平均33~43年。
2、放射性物质、病毒、遗传、个体敏感性及慢性炎症等刺激。
一、流行病学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二者之比1.5∶1。
平均发病年龄是49~53岁,年幼患者少见。
二、症状
1、腹部症状
(1)腹胀
(2)腹痛:腹痛多样,排尿、排便时加重。
(3)腹水:多数患者有浆液性或血性腹水,弥漫型间皮瘤多见。
(3)腹部包块。
(4)少数患者初期表现为慢性小肠梗阻。
2、全身症状
(1)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
(2)可产生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样物质,引起发生低血糖症状、血小板增多症及血栓栓塞等。
三、转移
(1)沿浆膜和间皮下组织增殖扩展,累及腹腔内器官于表面。
局部浸润胃肠道,可侵及黏膜下甚至黏膜层。
(2)经横膈直接蔓延至胸腔及纵隔器官。
(3)通过淋巴和血源发生于任何器官,以肝、肺常见,其次为肾上腺、甲状腺、肾、胰腺和骨。
四、临床分期:
Ia:肿瘤限于盆腔或上腹部单个区域。
Ib:肿瘤累及邻近器官。
II:肿瘤弥漫性分布于整个腹腔表面。
III:肿瘤累及胸腔和胸腹腔外淋巴结。
IV:远距离血源性转移。
一、食疗方
1、铁(铁食品)树叶红枣汤
铁树叶200克,红枣10枚。
两味洗净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取汁。
每日1剂,分3次服,30日为一疗程。
2、乌贼白果
乌贼肉60克,白果10枚,调料适量。
两味洗净,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肉烂,加调料即成。
每日1次,连汤服用。
3、龙珠茶
龙葵子15克,麦饭石30克,红糖适量。
龙葵子、麦饭石二味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调入红糖。
每日代茶饮用。
4、紫草鹑蛋
紫草根60克,鹌鹑蛋4枚。紫草与鹌鹑蛋加水共煮,至蛋熟透。去紫草。
每日1剂,食蛋,连服15日。
5、益母草煮鸡蛋
益母草50克,鸡蛋2枚。
益母草洗净切段,与欢鸡蛋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取蛋再煮片刻即成。
每日1剂,吃蛋饮汤。
二、化疗期间的药膳应
1、鲜芦根汤
鲜芦根120克,冰:糖30克。
鲜芦根,加水约500毫升,煮20分钟,加入冰糖,即可。
每日一至二次,或当茶饮。
功效:清胃止呕。
适应证:化疗期间恶心、口干等。
2、鲜藕姜汁粥
鲜藕(去节)500克,生姜汁10克,粳米100克。
共入1000毫升清水,以弱火煮粥,约1个小时,熟时加入姜汁即成。
每日一至二次。
功效:和中养胃。
适应证:化疗期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3、佛手粥
干佛手10克,粳米100克,冰糖和葱适量。
干佛手,水煎取汁,加入粳米,水1000毫升,同煮粥。加冰糖和葱调味食用。
每日一至二次。
功效:理气和胃。
适应证:化疗期间,食欲不振、腹胀等。
4、海参茯苓羹
枸杞子20克,茯苓20克,海参(湿)250克。
先将枸杞、茯苓煎水,取水与海参煮熟烂,和盐调味,作羹服食。
每日一次。
功效:滋补脾肾,养阴生血。
适应证:化疗期间,眩晕,短气,心悸,白细胞减少者。
5、龙眼大枣炖甲鱼
甲鱼1只约250克,龙眼肉20克,大枣20克,盐姜适量。
甲鱼宰杀去肠脏洗净,和龙眼肉、大枣加水1000毫升,炖1小时,和盐姜调味。
每周一至二次,佐膳。
功效:具有健脾补中,添精生血的作用。
适应证:适用于肿瘤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
6、红萝卜粥
红萝卜250克洗净切片,粳米100克,姜粉、山楂粉适量。
红萝卜洗净切片,加入粳米,水1000毫升。共煮粥,约1个小时,煮熟后,加姜粉、山楂粉即可。
每日一至二次。
功效:理气和胃。
适应证:化疗期间,食欲不振、腹胀等。
7、钩藤莲子牛奶汤
莲子50克、钩藤2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或白砂糖适量。
先用水适量煮莲子、钩藤20克,去渣取水,放入冰糖或白砂糖调味,冲入牛奶,煮沸即可服食。
每日一至二次。
功效:健脾养胃、补虚生血。
适应证:适用于化疗期间,眩晕纳差者。
8、清蒸鲫鱼
鲫鱼1条(500克),冬笋片60克、香菇30克、葱、姜适量。
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盛入盆中,把冬笋片、香菇、葱、姜适量依次排放在鱼身上,入锅内煎20分钟,然后倒入锅中,加入清水500毫升,汤开后调好口味即可。
每日一次。
功效:益气养血。
适应证:化疗期间,体倦乏力等。
三、饮食禁忌
1、提高免疫功能:食香菇、蘑菇、猴头菇、木耳等食品。
2、少量多餐,吃一些清淡爽口的生拌凉菜。
3、化疗期间食物多样化,更换食谱,改变烹调方法,增加食物的色、香、味。
4、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
5、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防止腹胀、腹泻和便秘。
6、多食血和肉,防止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等下降
7、瘦肉、动物内脏、蛋黄、鱼、黄鳝、鸡、骨等。
8、饮食中加入一些生姜,或服用用药膳开胃健脾,防止呕吐。
9、化疗期间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不吃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少吃熏、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忌烟、酒、辛辣刺激及高脂肪饮食。
一、预防
定期筛查,早期诊断、治疗。
术后做好随访。
二、术前准备:
1、CA125、CEA、AFP、HCG等肿瘤标记物检查。
2、超声波或CT检查。
了解肝、胆、脾有无占位性病变。
3、钡餐、钡剂灌肠等全面的胃肠检查。
排查原发于消化道的卵巢转移瘤。
4、静脉肾盂造影等泌尿系统检查。
了解输尿管、膀胱是否遭到肿瘤侵犯。
5、一般性术前检查:
血尿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的检查。
6、纠正术前各种并发症。
7、阴道术前擦洗3天。
8、肠道准备:术前半流质2天,流质1天,术前3天口服灭滴灵。
8、充分配血。
1、大体检查
子宫附件大多与周围癌组织粘连,界限不清,术后大体病理及显微镜检查,子宫、卵巢为正常大小,绝经后可萎缩,仅表面有癌结节。
(1)弥漫型
较常见。
特征:
腹膜广泛受累,下腹部或盆腔较严重。
腹膜脏、壁层可见瘤结节,结节边界不清,广基或有长短不一的蒂,可融合成较大的包块(或称母瘤),色暗红或灰白色,质软或脆,触之易脱落。
肿瘤可出现浆膜面大片盔甲样增厚,可达5cm。
肝、脾、胰等可被肿瘤包裹,肠管粘连成团,网膜呈饼状,甚至腹腔完全封闭。
(2)局限型
好发部位:上腹部或盆腔。
A.形成大块肿块附着于浆膜脏层
直径可超过10cm,质软而脆或纤维性较硬。
有坏死、出血,对周围组织如肝、脾、胰、胃肠道及后腹膜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浸润,腹膜脏、壁层还可见散在的小的瘤结节。
B.形成单个肿瘤,包膜完整,可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很少见。
2、光镜
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
(1)向上皮细胞分化形成上皮样肿瘤——上皮型
上皮细胞可呈高柱状、立方或多边形。排列为乳头状、腺管状、索状、片状等。
胞质轻度嗜酸性和呈细颗粒状,常有空泡,胞核增大,有清楚的核膜和核仁,间变明显的瘤细胞奇形怪状,大小不一,多出现多核巨细胞,核分裂象多少不等,一般无明显的基底膜。
B.向间质细胞分化形成梭形细胞肿瘤——肉瘤型
多见于儿童。
瘤细胞呈梭形,排列呈带或螺环形。
分化高:瘤细胞细而长,间质有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
分化低:细胞短而粗,间质中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少或无,核分裂象多少不等。
C.形成两种组织形态混合的肿瘤——混合型
多见于儿童。
上述两型结构呈不同程度的混合,常见过渡型细胞。
3、电镜:
有密集细长的微绒毛,长度与直径比值(LDR)为11.9。
有丰富的张力微丝。
另外有糖原、桥粒、基底膜。
(1)组织化学:
检测酸性和中性黏多糖。
常用方法:
胶质铁染色(Coll Fe):玻璃酸酶消化后使,呈阴性。
PAS染色、黏液卡红染色:淀粉酶消化后使用,呈阴性。
(2)免疫组化:
抗癌胚抗原抗体染色(CEA):阴性居多。
抗细胞角蛋白抗体染色(Keratin:阳性居多
1.腹水检查
呈血性或浆液纤雏素性,比重高(多数>1.020),利凡他(rivalta)试验阳性。
含酸性黏多糖:主要是透明质酸。
细胞学检查或可见大量的非典型、异型间皮细胞或肿瘤细胞,但不能与增生的间皮区别。
2.胃肠造影
(1)外压造成肠管管腔偏心性狭窄,甚至梗阻。
(2)肠襻改变,出现小肠肠襻变形、活动差而固定。
(3)粘连的瘤组织推移,出现肠襻分布的异常。
(4)肠黏膜无明显破坏,消化道内见不到占位病变。
3.B超检查
可检查出腹水,盆腔等处大瘤块,腹内肠襻粘连固定,肠壁不规则增厚,以及腹腔内种植。
肿瘤侵犯腹膜:腹膜线呈波浪起伏,提示出现球形小结节、局限性片状增厚或不规则块状物。
4.CT检查
可检查出腹水,腹膜不规则增厚粘连,腹膜结节,大网膜和肠系膜受累,盆腔肿块,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
不易与卵巢癌、胃肠道肿瘤转移和腹腔慢性感染等鉴别。
5.血清CA125检测
血清CA125水平全部升高,平均为308kU/L(8~1300kU/L)。
化疗后CA125下降,可作为监测治疗反应的一项指标。
腹腔镜检查:
可直接窥见腹腔内貌、肿瘤的位置、范围及在脏、壁层腹膜、大网膜多处取活检。
适用于需与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等鉴别诊断时。
一、腹腔转移性肿瘤
常来自胃癌、卵巢癌、胰腺癌、肝癌以及结肠癌等。
腹膜假性黏液瘤:
卵巢黏液囊腺瘤破裂、腹膜种植引起,或阑尾或胰腺囊肿破裂引起。
特点:腹水呈胶冻状黏液。
腹水找到癌细胞,腹膜转移癌可确诊。
通过消化内镜、消化道造影、腹盆腔超声和CT、扫描、血AFP以及其他相关肿瘤糖抗原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甚至电镜检查进行鉴别。
二、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
1、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PAS、CA125、CEA均阳性。
2、EPSPC诊断标准:
(1)双侧卵巢为正常大小,或良性增大。
(2)卵巢外病变大于卵巢表面被侵及病变。
(3)显微镜下检查具其中一种情况:
A.卵巢无病变。
B.肿瘤仅侵及卵巢表面上皮,无间质浸润。
C. 卵巢实质内病灶<5mmX5mm。
D.肿瘤侵及卵巢表面上皮及其下的皮质,体积〈5mmX5mm。
(4)组织类型与细胞学特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类似或一致。病理学特征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相似,以浆液性为主,分化程度不限,大多含砂粒体。正常大小的卵巢癌综合征预后较卵巢上皮性肿瘤差。
三、结核性腹膜炎
好发年龄:40岁以下。
症状:
出现结核中毒症状,如发热、盗汗、血沉增快等。
腹部可有“揉面感”。
腹水多为淡黄色,有时为血性,比重1.016~1.020。
腹水细胞学涂片:白细胞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抗酸染色或可找到结核菌。
腹水结核菌培养:阳性率为40%。
抗结核治疗有效。
四、其他
胰岛素瘤、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肝硬化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