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妇产疾病 > 文章内容

产褥感染诊疗常规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6-22 14:29浏览:

产褥感染诊疗常规
【 病史采集 】
    首先明确产褥感染与产褥病率的定义。
    1.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2.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可考虑其主要原因除以产褥感染为主外,尚包括生殖道以外的其他感染与发热。
    3. 感染诱因:有无贫血、营养不良、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分娩经过有无产程延长、产道损伤、产前产后出血,胎盘残留、各种产科手术操作等。
    4. 全身症状:寒战、发热、恶心、呕吐。
    5. 局部症状:腹痛、腹胀,会阴切口肿痛、恶露量及气味等。
    6. 治疗经过:发病后有无治疗及用药情况和效果。
    【 体格检查】
    1.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腹部检查,注意子宫复旧情况,有无压痛、手术切口有无红肿渗出、恶露性状及气味。
    3. 有无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败血症及感染性体克的体征。
    【 实验室检查】
    1. 白细胞增多。
    2. 急性期查C—反应蛋白。
    3. 血培养、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4. 宫腔分泌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详细询问病史、诱因、发病时间。
    2. 全身症状体征:寒战、发热、脉搏增快。如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创口局部压痛不明显,应警惕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或败血症。
    3. 局部症状及体征:腹痛、腹胀、子宫体压痛,甚至“冰冻骨盆”。手术切口肿胀、脓性分泌物。恶露增多有臭味。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形成“股白肿”。
    4. 确定病原体。方法有:
    (1)病原体培养;
    (2)分泌物涂片检查;
    (3)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
    5. 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乳腺炎及产后中暑鉴别。
    【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半坐卧位,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及时清除宫腔残留物,脓肿者切开引流,缝线感染者及时拆线。
    2. 抗生素的应用,最好是根据细胞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剂量宜大。感染严重者,首选广谱高效抗生素等综合治疗。
    3. 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在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加用肝素治疗。如有化脓性血栓播散,可考虑结扎卵巢静脉、髂静脉等。
    4. 严重病例引起中毒性休克、功能衰竭,应积极抢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