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临床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主要包括妇科学和产科学和计划生育。产科学是对妇女妊娠、分娩、产褥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妇科学是对妇女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计划生育,即避孕、绝育及优生等。
随着医学理论和医疗设备及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妇产科学在学科体系、生殖内分泌及微创手术等方面已取得许多进展。
培养目标和要求:要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在为病人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求掌握扎实的妇产科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妇产科常见病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和基本手术操作技能。训练临床思维,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能结合临床具有查阅国内外文献、文献综述及临床科研能力。
培养方法: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英语教学至少从20%开始,以后逐步增加。课堂教学、门诊、病房或手术室实习、分组讲座、病例讨论等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查阅文献、双语进行读书报告和学术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教材中一部分作为课堂重点讲授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及部分虽不常见但理论上或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的,或对母婴危害严重的疾病。一部分为临床实习讨论内容,一部分为学生自学内容。同时以各种教学形式加强专业英语的训练。
教学时间:课堂讲授36学时?
临床见习88学时?
生产实习6周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一、重点要求
掌握:1.与分娩有关的女性骨盆的构成、解剖特点,及其与分娩的关系。
2.女性内、外生殖器的解剖特点、邻近器官,及其相互的关系。
熟悉:1.各种类型的骨盆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分娩的关系。
2.骨盆底肌肉各层的结构、功能。
3.盆腔血管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盆腔淋巴及神经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二、主要内容
1.骨盆的骨性结构和韧带(骨盆的组成、骨盆的分界、骨盆的骨性标志、骨盆的类型)。
2.讲解与分娩有关的解剖部位(骶骨、尾骨、坐骨、坐骨棘、坐骨结节、骶骨岬、骶坐切迹、耻骨联合、耻骨弓等)。
3.结合临床实际讲解骨盆底各层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4.讲解会阴、外生殖器的构造,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等。
5.讲解内生殖器构造,包括:阴道、阴道穹隆、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子宫韧带(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及其上之腹膜被盖。
6.盆腔血管、淋巴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7.女性生殖器邻近器官,包括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等与女性生殖器之间的解剖关系。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结合临床讲解内生殖器邻近器官、血管、淋巴的关系。
教学实习:辅导课在教具模型上复习骨盆、骨盆底、内生殖器等,门诊见习辩认外生殖器解剖结构。妇科手术室见习手术过程,观察手术切下之标本,掌握内生殖器结构。
生产实习:通过门诊、病房实习参与手术等基本掌握女性生殖器的解剖。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一、重点要求
掌握:1.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2.月经的临床表现及月经周期的调节。
3.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熟悉:1.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性激素的合成、与代谢及的生理作用。
3.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及其功能的调节。
了解:1.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变化、体格、心理等的变化。
2.其他内分泌腺
拓展:子宫内膜的激素受体和生化学研究。
二、主要内容
1.简介妇女一生中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变化、体格、心理等的变化
2.讲解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卵巢内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及萎缩;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孕激素合成过程及其代谢、作用机理及生理作用。
3.叙述月经的临床表现及周期的调节。
4.卵巢的周期变化而引起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子宫内膜、阴道粘膜、宫颈粘液及输卵管)的相应变化。重点为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内膜的生化特征。
5.生殖轴及其功能的调节:下丘脑的生理功能、性激素反馈调节、生殖轴对月经周期的调空。
6.其他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素等)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实习:结合讲课内容,了解临床常用的特殊内分泌检查方法。示教:基础体温测定、宫颈粘液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取子宫内膜活体、性激素测定以及B超监测排卵。
生产实习:在实习中亲自操作以上检查,并学会分析检查报告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