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特色 > 文章内容

中医祛湿 仅仅做到健脾远远不够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11-18 20:57浏览:

 中医祛湿有三法,治疗湿气重的患者时,要多想想。
 
中医祛湿有“三板斧”
 
夏天已悄悄来临。中医认为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湿,于是祛湿又被大家关注。
 
广东人爱煲汤,煲老火靓汤,常会用一些药食两用的健脾祛湿之品,可祛湿汤不断地喝,湿气还是源源不断地产生。不少患者在门诊问我:“为什么喝了祛湿汤,湿气还很重呢?”
 
健脾胃只是常法
 
我在门诊常给患者解释湿气总是不断产生的原因:脾胃就相当于一个抽水机,湿气就像池塘里面的水,水每天源源不断地产生。如果抽水机正常,每天能正常排水则湿气不明显,但是如果抽水机动力不足,抽水速度慢,则排水的能力就会变差,这个时候湿气就显而易见了。
 
脾胃虚的人就相当于抽水机的动力不足,无法满足每日抽水的任务,因为健脾胃可以增加抽水机的动力,让其每日排水的效率提高,这样湿气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总之,健脾胃祛湿之法适用于脾虚所致体内湿重的情况。
 
但是如果是抽水机的功能本身正常,只是产生的水过快过多,或者是水管不够大,抽出的水不能及时排出,那再增加抽水机的动力也于事无补。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是吃祛湿汤效果不好的原因。此时就必须用药发其汗或者是利小便的办法了。
 
微发其汗助除湿
 
中医认为水、湿、痰、饮其实是一家人,而肺乃水之上源,肺主皮毛,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与肺的宣发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想要排湿,打开毛孔,湿随汗排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常在门诊跟患者说想要祛湿,出汗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可以不用大汗淋漓,但是需要周身微微汗出为最佳,而且出汗后不要喝冰冻饮料或是吹空调,让汗自然干,这样汗出才畅,湿气去得就快。
 
不少皮肤长红疹、出汗后瘙痒的患者,其实就是皮肤排汗不畅,导致水湿之邪郁阻皮肤,久而化热所致,此类患者常可见腻苔。我临床一般都是用微微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何氏感冒方等;让其微微出汗,皮肤排汗功能畅快,则湿邪有出路,病自可痊愈。所以,应告诉想依赖药物来祛湿的患者,不妨选择运动出汗作为辅助手段,效果会更好。
 
淡渗利湿通小便
 
中医认为湿邪是阴邪,它容易损伤我们的阳气,而且它的粘滞之性使得它很容易留滞于脏腑经络,亦常常阻遏气机,使得气机升降失常,且湿容易和热狼狈为奸变成湿热。但湿终究还是阴邪,因此治疗湿热病时用温热的药要慎重,因此叶天士先生在《外感温热篇》指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蒲辅周先生对此指出:这里有个讲究,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病属湿热,不能用温药,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因此祛湿用利小便之法,多用于湿热内蕴的情况,常用五苓散、四苓汤、八正散等。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开鬼门,洁净府”,王冰对此注释曰:“洁净腑,谓泻膀胱水去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小便,而“开鬼门”就是前面说的发其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