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疾病预防与控制 > 文章内容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6-29 09:14浏览: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病因】
血吸虫尾蚴皮炎是由寄生于哺乳动物、禽类及鸟类的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引起所致。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初次大量侵入表皮,也可进入真皮,尾蚴分泌代谢产物和尾蚴死亡后裂解产物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致皮肤生发层细胞溶解、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水肿,表皮出现小水泡、泡内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水泡表皮坏死脱落。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表皮脓肿。如再次重复感染,免疫反应更强烈,局部皮损出现更早且剧烈。
治疗原则主要是止痒、抗过敏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止痒药可用复方炉甘石洗剂、薄荷酚洗剂等;重者加用抗组胺药或其他镇静药。
皮炎初期局部可用56~60℃热水反复泡洗15~30分钟,每日数次以杀死幼虫。1%~5%樟脑酒精、炉甘石洗剂、5%~10%煤酚皂溶液局部涂抹以止痒。瘙痒严重者服扑尔敏、噻庚啶、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根据发病季节、稻田疫水等接触史、典型皮肤损害、皮损消退后除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外无其它后发全身发热等症状可作出诊断。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后尾蚴逸出螺体。人接触尾蚴后便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初见呈红点,逐渐扩大变为红色丘疹,皮疹一周后消退,尾蚴被消灭,病变不再发展。
水灾后怎样预防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水灾后,疫区水源污染,血吸虫尾蚴泛滥成灾,一旦这些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就引起局部炎症。一般在下水后10—30分钟即可发病,部位以浸入水中的小腿、踩部、前臂等处多见。先有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丘疹、红斑,数小时后发展成绿豆大至黄豆大红色丘疹或疤疹,周围有红晕,顶端有虫咬痕迹,十分瘙痒。
预防本病主要是作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20%松香酒精等。治疗以止痒、消炎、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樟脑酒精。全身治疗可内服抗过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