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疾病 > 文章内容

天天喊着困死 如此嗜睡可能是身体出问题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12-12 10:44浏览:

随着现代社会“熬夜修仙党”越来越多,“困死了”似乎变成了一句口头禅。但其实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嗜睡可真的不是“修仙后遗症”。他们每天睡的很多,但整天都是昏昏欲睡的状态,总是睡不清醒,既影响身体健康,也影响工作与生活。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应付呢?

嗜睡即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睡的症状。本病在《内经》中称为“好卧”“嗜卧”“善卧”,《伤寒论》中有“少阴病但欲寐”的论述,也有“多眠睡”之称,《金匮要略》中谓之“欲卧”“欲眠”,后世书中多称“多寐”。《类证治裁·多寐》提出:“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高度概括了嗜睡的根本原因是阴气盛。古代论嗜睡大抵成因有外感湿邪、内湿素盛、肾阳虚衰、肾精不足不同。但以临床所见,不论何种嗜睡都与湿盛困阳、脾阳不能宣展有关,即《血证论》所谓“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治疗嗜睡当以化湿展气、升发脾阳为主。老年人嗜睡可能也与髓海不足、髓杂不纯有关。《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此“安卧”(嗜睡)多见于老年性痴呆、脑萎缩患者,乃因肾精亏阳虚,湿困脑窍,治疗在滋补肾精、充养脑髓的同时温补肾阳,宣化湿浊。

临床验案

湿困脾阳,清阳不升案

张某,女,45岁,陕西省咸阳市某企业会计。2010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嗜睡2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2年来困倦欲睡,近半月嗜睡明显,有时上班昏昏欲睡,不能自制,每晚睡眠9小时以上,但醒后仍有睡意,四肢困重,健忘多梦,脘腹满闷,纳呆,口黏,口有异味,大便不畅。患者体型微胖,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弱。

诊断:嗜睡。

辨证:湿困脾阳,清阳不升。

治法:化湿宣气,升发脾阳。

方药: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苍术12g,陈皮10g,葛根15g,升麻6g,砂仁5g(后下),白豆蔻(后下)5g,石菖蒲10g,远志6g,炙甘草6g。7剂,水煎,早晚服。

二诊(5月20日):嗜睡明显好转,每晚睡7小时可“解乏”,头脑清楚,困倦消失,仅有口黏腹胀,舌苔薄白,脉濡缓。以上方去升麻,加佩兰10g。7剂。水煎,早晚服。1月之后见患者嗜睡消失。

肾精亏阳衰,湿浊蒙窍案

吴某,男,62岁,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西阳村人。2009年4月8日初诊。

主诉:嗜睡呆滞6月,加重2月。

现病史:其子代诉:患者近6月来嗜睡,反应迟钝,表情呆滞,近2月饭后即睡,呼之可醒,问之只说“想睡觉”,食量减少,沉默寡语,2月前在陕西省某三甲中医院住院,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治疗1月,未见好转而出院。患者形体稍瘦,问之少答,舌苔白腻,脉濡缓。测血压:145/100mmHg,颅脑CT报告: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

诊断:①嗜睡;②呆证(血管性痴呆、脑萎缩)。

辨证:精亏阳衰,湿浊蒙窍。

治法:补肾温阳,宣化湿浊。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20g,山萸肉15g,枸杞子10g,鹿角胶15g(烊化),川牛膝12g,菟丝子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人参10g(另煎),辛夷6g,苍术12g,白术15g,石菖蒲10g,水蛭5g。12剂。水煎,早晚服。

二诊(4月23日):嗜睡好转,白天午后睡2~3小时,主动起床干活,但时有呆坐失神貌,头昏困倦,近事可记,远事皆忘,食后饱胀,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腻,脉沉濡缓。原法治疗,调整方药:

熟地黄20g,山萸肉10g,鹿角胶12g(烊化),菟丝子10g,淫羊藿8g,葛根15g,辛夷6g,苍术10g,石菖蒲10g,远志6g,郁金10g,水蛭5g。14剂。水煎,早晚服。

三诊(5月8日):睡眠正常,能按时起居,嗜睡消失,话语被动回答增多,偶尔神情呆滞,舌淡,苔薄白,脉细弦。继以上方为丸,巩固治疗。

答疑解惑

嗜睡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嗜睡总与湿困脾阳、脾阳不展有关,治疗不离化湿浊、展气机、升发脾阳。

结合验案,谈谈化湿展气如何用药?

如验案1的中年人偶发嗜睡,伴有倦怠乏力、纳呆、苔白腻,用药以黄芪、人参、白术补脾气,苍术、白术化湿浊、展气机,黄芪、葛根、升麻升脾阳即见效。

验案2、验案3都表现为长期嗜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论治用药为何不同?

验案2嗜睡有脑萎缩的存在,证为肾精亏损、湿蒙脑窍,治用左归丸化裁滋肾精、温肾阳,并配苍术、石菖蒲、远志、辛夷宣脑窍,化湿浊,振奋灵机;验案3戒毒后嗜睡,症见一派元阳不振,湿蒙心窍表现,故补肾以熟附片、肉桂、肉苁蓉、淫羊藿温补肾阳,振奋元阳,配化湿开窍药以化湿浊,开宣心窍而显效。

石菖蒲、远志为安神定志药,为什么嗜睡验案中常用?

人参配石菖蒲、远志为枕中丹主药,原治健忘、多梦,但临床所验,该组药益气化痰开机窍,健忘与嗜睡皆可用,治嗜睡与健脾化湿药苍术、白术相伍很有效。

温馨提醒:中医一定要辨证施治,如果自己无法判断证型,一定先找医生进行辨证哦,不要随意配药使用。自己的身体可不是试验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