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诊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1.方法 观察3岁以下小儿食指桡侧前缘的浅表静脉。指纹可分为风、气、命三关。诊察时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在自然光下观察。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2.意义
(1)部位:指纹在风关者,病邪初入,邪浅病轻;达气关者,邪已深入,病情较重;透命关者,病情危重;透关射甲,病情凶险。
(2)浮沉:浮主表,沉主里。外感初起,脉纹浮现;病邪在里,沉而不显。
(3)色泽:纹色鲜红,为外感风寒;暗紫,为邪热郁滞;紫黑,为热邪深重或气滞血瘀;色青黑者,多为血络郁闭;指纹细淡、推之流畅者,多为正气不足。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侧轻重
【小儿啼哭声的诊断意义】
哭而有泪,哭声洪亮,是为常态。婴儿可因饥饿、口渴、针刺、虫咬、困睡或尿布潮湿引起不适而哭。哭声绵长,口作吮乳状,多为饥饿;突然大哭,声高而急,时或尖叫,时作时止者,多为腹痛;哭声嘶哑,伴呼吸不利,多为咽喉水肿;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
【儿科问个人史、预防接种史的内容】
1.问个人史
(1)出生史:包括胎次、产次、是否足月,母亲孕期健康状况,顺产或难产,接生技术,有无窒息、出血、感染,出生时体重和出生后评分等。
(2)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代乳品种类,体重增长,添加辅食情况等。
(3)生长发育史:身长、体重随年龄增长情况,动作发育、语言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
2.问预防接种史 了解实行计划免疫及免疫反应等情况。
【小儿基本脉象】
小儿脉象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浮沉分表里,迟数辨寒热,有力、无力定虚实。轻按能及为浮脉,多见于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重按才能触及的为沉脉,多见于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脉搏频速,一息六七次以上的数脉,多见于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肝病、惊风可见弦脉;痰涎壅盛或积滞内蕴,常有滑脉。
【小儿按诊(皮肤、头颅、胸腹、四肢)】
1.按皮肤 肤肿,按之凹陷不起者,多为脾肾阳虚;按之凹陷即起者,多为风水相搏;皮肤弹性差,多为伤津失水。肤冷有汗者,多为阳气不足;手足心灼热者,多为阴虚内伤或食积郁热。
2.按头颅 前囟早闭者,多为头小畸形;逾期不闭,多为佝偻病;囟门凹陷者,多为阴液脱失;囟门突起者,多为热邪炽盛,或颅内压增高。小儿颈项两侧有结节肿大,多为痰毒蕴结,伴发热、咽痛、肝脾肿大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若连珠成串,质地较硬伴盗汗者,应疑为结核病。
3.按胸胁 胸骨凸出,前后径增大,称鸡胸;胸骨凹陷,呈漏斗状,称漏斗胸;肋骨软化被膈肌牵拉内陷成沟,称郝氏沟;胸肋触及串珠,肋缘外翻,均为佝偻病表现。正常肝下界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婴儿不超过2cm,学龄期儿童肋缘下一般不应触及肝。正常新生儿脾脏在左肋缘下1~2cm处可扪及,1岁以后不应触及。正常肝脾质地软,无压痛。
4.按腹部 正常小儿腹部柔软、温和,按之不胀不痛。腹痛喜按、按之痛减,多属虚属寒;腹痛拒按、按之痛剧者,多为实邪内阻,或虫积、食积;腹部胀满、叩之如鼓声者,多为气滞;叩之浊音、有波动感者,多为腹水。
5.按四肢 四肢厥冷,多属阳虚;四肢挛急抽动,为惊风之征;一侧或两侧肢体细弱,活动受限,可见于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