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小儿诊法概要-1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4-18 09:06浏览:

 【儿科望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诊包括整体望诊和局部望诊两部分。
  1.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部分。
  (1)望神:神,是脏腑功能与气血津液的外在表现,也指意识、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动。神,反映在目光、面色、表情、意识和体态上,故应从局部到整体仔细观察。目为心之使、肝之窍,内通于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察目是望神的重点。
  有神:黑睛圆大,目光炯炯,转动灵活,精神充沛,表情活泼,常可逗乐。其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四肢活动自主,此为脏气清灵,气血调和。有神是健康的表现,即使有病,也轻浅易治。
  无神:目光呆滞,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疲乏嗜睡,呼吸不匀,肌肉痿软,为有病或病情较重。
  (2)望色:小儿面部皮肤薄嫩,故气血盈亏、色泽变化易于显露。色泽即颜色与光泽,皮肤颜色分青、白、黄、赤、黑五种,简称五色。面呈红色,多主热证; 面呈白色,多主寒证虚证;面呈黄色,多为体虚、湿盛;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惊、主瘀;面呈黑色,主寒证、肾虚、痛证、瘀证、水饮内停。
  (3)望形体:应按顺序观察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等部位。凡毛发润泽、皮肤柔韧、肌肉丰满、筋骨强健、神态灵活者,属胎禀充足,营养良好,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毛发萎黄、皮肤干桔、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神态呆滞者,多为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佝偻病。
  头大颈缩、前囟宽大、头缝裂开、眼珠下垂者,见于解颅。
  皮肤干燥、缺少弹性、伴眼眶凹陷者,为脱水征象。
  (4)望姿态:“阳主动,阴主静”。
  喜伏卧者,多为内伤乳食;
  喜蜷卧者,多为内寒或腹痛;
  翻滚不安,呼叫哭吵,双手捧腹,多为腹痛;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气促鼻煽,胸肋凹陷,常为肺炎喘嗽。
2.局部望诊 包括头面、苗窍、指纹、二便及斑、疹、痧、痘。
  (1)舌象:小儿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望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
  舌质:正常舌质呈淡红,不胖不瘦,润泽柔软,活动自如。舌质淡白为气血亏虚。
  舌苔:外感初起,病在卫表,舌苔薄白;薄白而干,或嫩黄者,为外感风热;薄白而润者,为外感风寒。
  (2)察目:首先观察眼神,若黑睛圆大、光亮灵活,为肝肾气血充沛;眼无光彩,二目无神,为病态;两目凝视,或直或斜,多为肝风内动;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病多危重;瞳孔缩小,多为热毒内闭,见于中毒(有机磷、毒蕈或某些药物)。注意眼窝有无凹陷,眼睑有无浮肿、下垂,结膜有是否充血、巩膜是否黄染。
  (3)望鼻:鼻塞,流清涕,伴有喷嚏,为风寒感冒;鼻流黄浊涕者,多为风热客肺;鼻流浊涕,有腥臭而反复难愈者,多为肺经郁热,常见于鼻渊;鼻衄为肺经有热,血热妄行;鼻孔干燥,为肺热伤津,或燥邪犯肺;鼻翼煽动,兼有高热者,多为邪热壅肺。
(4)望口:依次观察口唇、口腔黏膜、齿龈及咽喉。
  唇干樱红,多为暴泻伤阴;
  上下唇紧闭者,多为风邪入络或肝风内动。
  口腔、舌部黏膜破溃糜烂,满口白屑,状如雪花,为脾经郁热,多见于鹅口疮;
  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牙龈红肿多属胃火上炎;咽红乳蛾肿大,为外感风热或胃热之火上炎;
  咽部有灰白色假膜,轻拭不去,重擦出血,白膜复生,常为白喉。
  (5)察耳:耳内流脓,牵耳作痛者,为肝胆火盛,见于化脓性中耳炎。
  若以耳垂为中心的弥漫肿胀疼痛,则为流行性腮腺炎。
  (6)望二阴:女孩前阴红赤而潮湿者,多为湿热下注,兼有瘙痒者,应注意有无滴虫。肛门潮湿有红疹,多为尿布皮炎,肛门瘙痒,入夜尤甚,多为蛲虫侵扰;便后直肠脱出,多属中气亏虚,见于脱肛。
  (7)辨斑疹:应注意辨别斑疹形态、出疹部位、时间、顺序、按之有无退色、并发症状、发热与出疹的关系及恢复期表现。
  (8)察二便:乳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哭吵,常为肠套叠所致;大便呈灰白色者,可见于胆道闭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