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中医内科中风-2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30 10:30浏览: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二、病证鉴别

  1、与口僻鉴别: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与厥证鉴别: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与痉证鉴别: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但痉证患者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患者抽搐时间长,中风者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状。

  4、与痿证鉴别: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与痫证鉴别: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或留有轻度头昏、乏力等证,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腑则见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中脏则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二类。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曳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4、 辨病期

  病程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二.治疗原则▲:

  中经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

  中脏腑脱闭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多为虚实兼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三、证治分类:

  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舌脉:苔薄白,脉浮数。

  病机: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丸加减(真方白丸子白附,夏星天麻香壳乌)

  2、风阳上扰证——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

  病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兼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 舌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

  病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

  (—)闭证:

  1、痰热腑实证——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

  兼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

  舌脉: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病机: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兼症: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病机: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胜,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角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兼症: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舌脉:苔白腻,脉沉滑缓。

  病机: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温胆汤+人参、石菖蒲、制南星)

  (二)脱证(阴竭阳忘)——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舌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病机:正不胜邪,元气衰竭,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恢复期: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宜针灸与药物并进

  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病机: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解语远志白附菖,南星天麻香草羌。)

  2、气虚络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病机: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病机: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地黄饮子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