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中医内科中风-1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30 10:29浏览:

【概说】

  一、概念: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

  中风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亦称为“卒中”

  二、沿革:

  1、《内经》中无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细。

  ⑴对其症状: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⑵病因方面: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密切的关系

  ⑶病变部位: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二)历代的主要发展(对中风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2、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

  ⑤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⑥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⑦叶天士明确以“内风”立论

  ⑧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三、讨论范围: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另有较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属于中风的范围。

  【病因病机】

  1、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致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致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的病理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中风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时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五志亦可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㖞僻不遂。由此可见,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2、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3、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