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中医儿科第七章 脾系病证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2 10:57浏览:

 第七章 脾系病证
  第一节 鹅口疮(临床特征、辨证论治)
  定义: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
  发病年龄:初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的婴幼儿。病位:心脾
  病因:心脾积热、虚火上炎。(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白色念珠菌)
  治疗原则:清火
  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清泻心脾——清热泻脾散加减
  2)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
  第二节 口疮(临床特征、辨证论治)
  定义: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溃疡面积较大,上复糜腐,称为“口糜”。
  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好发年龄:婴幼儿。口疮之名最早见于《内经》。
  病位在心脾胃肾
  病因病机: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
  分证论治:
  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
  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第三节 泄泻(辨证论治)
  定义: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
  病因: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多见。病位:脾胃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分证论治:
  1.常证
  1)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积-保和丸加减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3)湿热泻:清热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5)脾肾阳虚泻:补脾温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2.变证
  1)伤阴两伤: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第四节 疳证(病因病机、疳证的理解、辨证论治)
  定义: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
  疳的含义:
  (1)病机:“疳者甘也”——小儿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成疳。
  (2)症状:“疳者干也”——气液干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
  辨证要点:辨病因、辨轻重、辨兼证。
  病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先天不足。
  病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轻重:
  1)疳气——+疳证之初期,症状较轻。
  病机:脾胃运化不健。
  症见形体消瘦、面黄发枯;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多发脾气。
  治疗:以和为主。
  2)疳积——本虚标实,症状较重。
  病机:脾胃虚弱(虚),夹有食滞或虫积(实),属于虚实夹杂症候。
  症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烦躁激动。
  治疗:以消为主。
  3)干疳——疳证后期,症状较重。
  病机:脾胃气阴俱伤,元气衰竭。疳证的兼证多发于干疳阶段。
  症见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腹凹如舟,甚则突然虚脱。
  治疗:以补为要。
  兼证:“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眼疳:视物不清,夜盲目翳
  口疳:口舌生疮
  肺疳:易于外感,见咳喘、潮热
  骨疳:骨骼畸形
  疳肿胀:水湿泛滥,水肿
  分证论治:
  1.主证
  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加减
  2)疳积证:消积理脾-肥儿丸加减
  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2.兼证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真武汤
  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
  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
  第五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发病缓慢,皮肤黏膜逐渐苍白火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年长儿有头晕等症状,部分患儿有肝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