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2 10:48浏览: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内涵。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来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其意义是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对立:事物的阴阳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削弱。
  2、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
  互用: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3、阴阳交感互藏
  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发生作用。
  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4、阴阳消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5、阴阳转化: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细目三:阴阳常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A、阴阳偏胜(盛)
  阳胜则热——实热、高热、大汗出
  阳偏胜
  阳胜则阴病——口渴、尿短赤
阴胜则寒——实寒、畏寒肢冷
  阴偏盛
  阴生则阳病——溲稀便溏
  B、阴阳偏胜
  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畏寒肢冷、面色晄白、溲清稀便溏
  C、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阴虚导致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阳虚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A、诊法分阴阳:望、闻、问、切
  面红:热证——阳 数、实、滑——阳 发热口渴,热证—阳
  望面色 切脉 问寒热
  面白:寒证——阴 迟、虚、涩——阴 畏寒口不渴,寒证—阴
  B、辨证分阴阳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阳:表、实、热
  两纲六要
  阴:里、虚、寒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A、确立治则治法
  a.阴阳偏胜的治则治法——“实者泻之,损其有余”
  阳胜则热——实热:清泻实热 阴胜则寒——实寒:祛散实寒
  b.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虚热:补阴(以抑阳) 阳虚则寒——虚寒:补阳(以抑阴)
  B、归纳药物的性能
  温、热——阳 辛、甘(淡)——阳
  四气分阴阳 五味分阴阳
  寒、凉——阴 酸、苦、咸——阴
  升、浮——阳
  升降浮沉分阴阳
  沉、降——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