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2 10:45浏览: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1, 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 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脏”。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形态多属实体性器官,功能为贮藏和化生精气,具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态多属中空性器官,功能主受纳和传化水谷,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似脏似腑,又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5,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五脏之精:五脏所藏的有滋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6,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功能(兴奋抑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