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第七单元六腑-2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2 10:40浏览:

 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其主要功能为( 
  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砂石淤积。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胃的主要功能为:
  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胃气”。如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腐、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就是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
  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
  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
  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小肠的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来自胃中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将其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其中清者经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下传于大肠;二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经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走肠道,而见大便溏泄、小便短少等症。故临床上常采用“分利法”来治疗泄泻,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阑尾尖端可指向各个方向,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一般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最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阑尾的长度平均7~9厘米,也可变动于2~20厘米之间,上端开口于盲肠,开口处也有不太明显的半月形粘膜皱襞,阑尾外径介于0.5~1.0厘米,管腔的内径狭小,静止时仅有0.2厘米。
  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位置,附于其后内侧壁,随盲肠位置而变异,通常位于右下腹。其基底部位置一般固定于盲肠三条结肠带的汇合处,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点(Lanz点)表示。
  阑尾的血运来自阑尾动脉,它是一个无侧支的终末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因此,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易使阑尾发生坏死。阑尾静脉回流是经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入肝。因此,当阑尾发生化脓性感染时,细菌栓子可引起门静脉炎和肝脓肿。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其淋巴液回流方向与静脉血回流相一致,可达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12~20岁达高峰,以后渐减少,55岁-65岁渐消失,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入,因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常有第10脊神经所分布的脐周围牵涉痛。
  手术后可能的问题
  1.肠粘连:肠粘膜与腹膜、腹壁不必要的粘连,会引起腹痛便秘等症状。
  2.肠梗阻:由肠粘连引发,就是严重的便秘,严重的还需要手术。
  3.神经损伤:不需过多解释,手术的必然后果。
  4.伤口感染:阑尾炎本身即为感染性疾病,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肠球菌等细菌,手术切口为II类或III类切口,为可疑污染伤口或污染伤口(视化脓程度及是否穿孔而定)。感染严重者伤口长期不愈合,甚至形成窦道。
  5.阑尾残端炎:阑尾没有切除干净,留下了超过1cm的残端,继续发炎,需二次手术。
  6.疤痕增生:疤痕体质者专属后遗症,一般体质者3个月即可痊愈,疤痕体质者则可影响半年至数年。疤痕增生疼痛可影响全身,长期疼痛可导致心情抑郁、神经功能紊乱等其他疾病,造成二次后遗症。情绪波动、天气变化、刺激性食物均可以引起疤痕疼痛。
  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
  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