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藏象学说-2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0 19:01浏览:

5、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肝肾二脏共同作用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而气机调畅是女子经血排泄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而也受到肝脏的影响。若肝失疏泄,则月经周期混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

  肝气,即肝之脏腑之气,是肝进行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肝气充沛,肝的各种功能均正常。若肝气不足,则各种功能减退,如藏血功能减退,摄血无力,则出现各种出血,临床称“肝不藏血”;如气虚疏泄无力,则见疲乏、脉软无力等,如单用疏肝药,难以奏效,而用补气加疏肝药,则效佳。肝血,即肝脏贮存之血和养肝之血,对肝脏、肝经、目、筋、爪早等有营养滋润作用。

  肝之阴阳根于肾阴、肾阳,对肝的代谢和功能有调节控制作用。由于肝是以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为要务,故肝阴肝阳的主要作用,亦在于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动静。其中,肝阳促进升和动,肝阴促进静和降,作用相反,相互制约,则全身气机升降合度,动静适中。若肝之阴气不足,在肝之阳气偏亢,则阳亢升动过度,气上逆,血上涌,故见面红目赤,头胀痛,心烦易怒,脉弦数等,临床称“肝阳上亢”;若肝阴更虚,则肝阳愈亢,除气血上涌外,加上气动过速而生风,症见眩晕,震颤,甚则昏仆等,临床称“肝风内动”。

  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肝在体合筋 筋,包括肌腱、韧带和筋膜,与肝的关系最密切。肝的气血可以养筋,若肝之气血不足,筋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会出现病变。肝病日久会传于筋,引起筋的各种病变。筋病日久,也会内传于肝,两者相互影响。

  2、肝开窍于目 眼睛的功能是视觉功能,与肝的关系最密切。肝藏血,眼赖肝血濡养才能发挥视觉功能。在病理情况下,肝病会反映于目,如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视物不清;肝经风热,在目赤痒痛;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等。

  3、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是属于对不良刺激的反应。怒则气逆而上,这势必会引起肝阳上亢出现病变;反之,在肝气上逆时也会使人急躁易怒。

  4、肝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泪有濡养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是濡养不外溢,当有异物侵入时,泪液大量分泌,起到清洁排除异物的作用。如肝的阴血不足时两目干涩,实质是泪液分泌不足;如肝经风热,则可见流泪增多和目眵。

  脾

  脾五行属土,喜燥恶湿,四季中与长夏相应,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 、主统血。

  1、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把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运输到所需部位的生理功能。

  ① 运化水谷 脾对食物的运化过程分三阶段:一、食物进入胃以后,通过胃的作用,将食物变成粥糜样,然后进入小肠。二、食糜进入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功能将食物分为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这一过程一定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三、在脾的运化功能下,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如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见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烂、疲倦、消瘦等症状。

  ② 运化水液 是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和防止水液在体内停留过多,以保持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功能。人吸入水液后,通过脾的运输到达人体各部位,发挥其滋润、濡养的作用。同时,脾脏也会将多余的水液输送到肺脏、肾脏,通过汗液、呼吸、大小便等排出体外。脾的功能正常可以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留,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反之,就会出现以上病理产物,甚至水肿。

  2、主升清

  亦称脾气主升,升,是上升;清,是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是指食物进入胃以后,通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功能,将营养物质上输到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共同作用化生为气血从而起到滋养全身的作用。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见疲倦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

  3、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并行,气行则血行。如脾脏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气的固摄功能也正常,血液不致溢出脉外。如脾脏功能失常,气血生化无源,则气的固摄功能低下,则出现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各种出血现象。临床上多采用健脾益气,摄血止血的方法治疗。

  4、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在志为思。即思考,是人体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由心、脾所主持。正常的思考对人体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最重要的是影响气升降出入,出现气结、气滞,从而影响脾脏的升清功能,出现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满等。

  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稀的为涎,为脾所化生,上行于口,起润泽口腔、消化食物的作用。如脾胃功能失常,则见唾液分泌增多、流涎等。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所化生的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输送到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肌肉是否丰实、四肢是否发达都与脾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食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饮食口味与脾脏运化功能有关。如脾失健运,则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

  口唇的色泽与气血是否旺盛有关,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口唇的色泽不但反映了全身的气血充盈程度,也反映了脾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气血旺盛,唇色红润。

  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这对于防病治病和养生都有重要意义。

  肺

  肺居于胸腔,在五脏六腑之中,其位置最高,故称为“华盖”。肺一呼一吸,是气体交换出入的门户,也是人体脏腑重要的器官,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一、肺主气,司呼吸 主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 肺是主管呼吸的,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氧气),呼出体内浊气(二氧化碳),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如肺的功能异常,会出现咳嗽、呼吸不利等症状。

  2、主一身之气 是指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关系。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氧气)与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它既是营养人体的物质,又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动力。宗气通过肺而布散至全身,以维持脏腑功能活动。如肺主气功能失调,会出现咳嗽、气喘、呼吸无力等症状。

  二、肺主宣发肃降

  1、肺主宣发 即是宣发、布散。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吸入清气,呼出浊气。肺气向上、向外周扩散运动,将脾转输到肺的水谷精物质布散至全身,向外到达皮毛;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调节汗孔的开合,将津液的代谢产物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如肺失于宣散,会出现呼气不利、胸闷、鼻塞和无汗等病理现象。

  2、肺主肃降 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肺气有下降、向内、收敛的特点,可将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水液下输到肾和膀胱排出体外。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气和津液的输布,才能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肾和膀胱而使小便通利。肺的肃降作用,可将呼吸道的异物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如肺失于肃降,可出现呼吸浅表、短促,咳痰等病理现象。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辅相成的。上与下,散和收,既对立又统一,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很好地肃降;不能很好地肃降,也必然影响正常的宣发。

  三、肺主通调水道

  通,即是疏通;调,即是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排泄的通道。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止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肿等病变。

  四、肺朝百脉,主治节

  朝,即是聚会。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合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全身,这称之为朝百脉。

  治节,即是治理、调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