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防治原则-1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0 18:51浏览:

第一节 预防

  一、预防与养生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古代医家称之为“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养生的概念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之意,是为了实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1.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2.措施

  (1)养生以增强正气

  ①顺应自然

  ②养性调神

  ③护肾保精

  ④体魄锻炼

  ⑤调摄饮食

  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①避其邪气

  ②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

  1.概念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2.措施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①阻截病传途径

  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 治则

  概说

  (一)治则的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治法的概念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

  (三)治则和治法的区别与联系

  (四)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1.治病求本的概念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

  2.治病求本的“本”的涵义

  治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病因病机。因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五)治则的基本内容

  包括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和三因制宜等。

  一、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1.概念

  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

  2.适用病证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3.主要内容

  (1)寒者热之(即以热药治寒证):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2)热者寒之(即以寒药治热证):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3)虚则补之(即以补益药治虚证):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治疗。

  (4)实则泻之(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治疗。

  (二)反治

  1.概念

  反治(又称“从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2.适用病证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

  3.主要内容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举例)。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三)正治与反治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