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7-10-09 15:43浏览:
次
(一)辨证论治
1.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头晕,自汗,不思饮食,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补虚。
[方剂应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
2.血虚
[症状]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面色萎黄,口唇、爪甲色淡,妇女月经量少。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肝
[方剂应用]四物汤(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加减。
3.阴虚
[症状】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
[方剂应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白扁豆、甘草)。
4.阳虚
[症状]J}白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补阳温中。
[方剂应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加减。
5.阴阳两虚
[症状]不耐寒热,头晕,神疲乏力,口渴,自汗盗汗,舌质淡,舌面少津,苔白,脉沉细或沉细数。
[治法]阴阳双补。
[方剂应用]桂附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附子)加减。
(二)用药注意(新增内容)
1.虚劳症状复杂,多种慢性病可以出现气血阴阳不足的表现。用药时,除了针对气血阴阳,还要辨别脏腑。
2.重视气血关系,补血同时进行补气,气能生血。
3.注意阴阳胡根。
4.充分重视食补,做到药补和食补结合。
(三)健康指导(新增内容)
1.消除及避免引起虚劳的病因是预防虚劳的根本措施。
2.注意饮食有节,生活规律,保持精神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