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11浏览:
次
体的津液代谢,直接关系到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而津液代谢则是由多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津液代谢必须保持平衡,即进入体内的水液和排出体外的水液在数量上应保持相对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和升降出入运动。应当指出,在人体津液代谢的调节过程中,肺、脾、肾、膀胱、三焦及肝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以及肾的蒸腾气化,对于津液的清浊升降运动起着主导作用。所谓津液代谢失常,是指全身或某一环节津液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或排泄发生紊乱或障碍,主要表现为津液的亏损不足或津液的输泄障碍及停滞贮留等方面。
津液亏损不足
概念:津液亏损不足,是指人体的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皮毛、孔窍失其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亏损不足病变,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失血、吐泻、多尿,或过用燥热之剂,耗伤阴液所致。
表现:津和液,在性状、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可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可达于皮毛和孔窍,故易于耗伤,也易于补充;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不易迅速补充。
津亏液少病变,临床可见多种见症,如口唇、肌肤、血脉失于津液的充盈濡养,则见咽干唇焦而口渴,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甚则目陷、螺瘪而脉细。津液不足,则汗液、尿液失其化源,故汗少或无汗,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津液的濡润,传导滞涩,故可见大便秘结。津液大量耗伤,以致津血不能荣养筋脉,则可见转筋挛急之症。故《医宗必读·泄泻》说:“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挛急也。”
概念:津液亏损不足,是指人体的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皮毛、孔窍失其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亏损不足病变,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失血、吐泻、多尿,或过用燥热之剂,耗伤阴液所致。
表现:津和液,在性状、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可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可达于皮毛和孔窍,故易于耗伤,也易于补充;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不易迅速补充。
津亏液少病变,临床可见多种见症,如口唇、肌肤、血脉失于津液的充盈濡养,则见咽干唇焦而口渴,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甚则目陷、螺瘪而脉细。津液不足,则汗液、尿液失其化源,故汗少或无汗,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津液的濡润,传导滞涩,故可见大便秘结。津液大量耗伤,以致津血不能荣养筋脉,则可见转筋挛急之症。故《医宗必读·泄泻》说:“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挛急也。”
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概念与形成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与布散,因而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湿浊内生,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之病理状态。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为汗液或尿液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贮留,上下溢于肌肤发为水肿之病理状态。一般地说,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主要依靠肺之宣发;津液化为尿液排出,则主要依靠肾的气化,故肺肾功能减退,则均可导致水液贮留,发为水肿疾患。
表现:临床所见,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主要可产生湿浊困阻、痰饮凝聚及水液贮留等病理改变。其具体表现如下:
湿浊困阻:多由脾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因而津液不能转输布散,久则聚积而成湿浊,形成湿浊内困病变。湿性重着粘滞,易于阻遏气机,故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 口腻不渴,腹泻便溏,面黄肤肿等症。
痰饮凝聚:痰与饮,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津液气化失常,因而水湿停聚凝结于机体某些部位而成的病理产物。且又是多种疾患的致病因素。水聚而成饮,饮凝而成痰,即可形成多种痰证或饮证。
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病及不同的脏腑经络或滞留于机体某些部位,可表现为多种病理反映。
饮邪为病,随其停聚部位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水液贮留:此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不化气,因而潴留于肌肤或体内,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变。
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津液与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中的任何一种失常,都会对另外两者发生影响,导致其功能失去协调,临床常见者,主要为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及津亏血瘀等几方面。分述如下:
水停气阻:此指水液停贮,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及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故亦可称之为气帅津行。而津液的气化失常,水液停贮为患,则亦将使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使升降出入运动阻滞,形成水停则气机郁阻之病机病证。
气随液脱:主要指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多由于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亏损,血液运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液运行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因高热、烧伤、吐泻、大汗出等因素,从而使津液大量消耗,则津液亏少,血容量不足,血液循行滞涩不畅,即可发生血瘀之病变。临床上即可在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见瘀点、瘀斑,故则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故《读医随笔》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说明津亏可以导致血瘀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