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0浏览: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而又协调平衡的。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脏腑的病理变化,常可或迟或早、或轻或重地影响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病理传变,产生两脏同病等复杂的病理表现。

心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心肾、心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 心火亢盛,可引动命门相火,使肾阴受损。阴虚阳亢,相火妄动,从而扰乱精室,扰动心神,导致心肾不交,可见性机能亢奋,或遗精早泄、心悸、健忘、虚烦不眠等症。
  2. 心阳心气虚损,则脾运化受碍,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心脾血虚,可见食少、倦怠、怔忡、面色萎黄等症。
  3. 心血虚亏,则肝藏血不足,血不养肝目,则视物不明、眩晕头痛;血不养筋,则肌肉动。
  4. 心肝火旺,上炎灼肺,则津亏肺燥。灼伤肺络,络破血溢,则咳嗽痰血。
  5. 心与小肠经脉相连,心火偏亢,热移于小肠,则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尿血。

肺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肺肾、肺脾、肺与大肠同病或相互影响较为多见。
  1. 肺气虚,影响及脾,可致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是为肺虚及脾,可见气短、体倦、食后腹胀等症。
  2. 肺虚不能下输精微于肾,久则必致肾虚,而成肺肾两虚之证,可见气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
  3. 肺与大肠经脉相连,肺病可下移大肠。如肺蕴实热,气逆不降,则大肠传导不行,可见大便干结。
  4. 温热病邪犯肺,逆传心包,热扰心神,则可见神昏谵语等症。
  5. 肺虚肝逆,或肝火上炎灼肺伤津,则可见胸闷、喘急、口苦、面红耳赤、咳嗽咯血等症。

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脾胃、脾肺、脾肾、心脾、肝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可影响及胃,使胃气呆滞,进而宿食、水湿内聚,而见纳化、呆滞、脘闷,或食后腹胀等症。
  2. 脾病则后天水谷精微转输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血亏,久必导致肾虚,可见精神困倦,少气懒言,腰膝痠痛,便溏泄泻等症。脾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则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腠,而为水肿。
   3. 脾病,水湿运化失职,水湿凝聚而成痰饮,痰浊上犯阻肺,肺失宣肃,则可见咳嗽痰多、脘腹胀闷。脾虚及肺,脾肺两虚,则可见气短、喘促、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等症。
   4. 脾病则中焦失运,肝气疏泄受碍,肝脾不和,则可见胁胀脘闷、腹胀纳呆。中焦湿热壅盛,阻遏胆汁排泄,胆液逆流入血,泛于肌肤,则可发为黄疸。
  5. 心脾血虚,见前。

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肾病可影响及其他四脏,使其功能失调。而其他脏腑病变,久之亦多影响及肾。
  1. 肾阳虚,命门火衰,则心阳不足,或肾虚水泛凌心,则可见心悸,气短,水肿等症。
  2. 肾阴虚,不能上济心阴,心阴不足,心阳独亢,则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可见虚烦不寐,舌赤口干等症。
  3. 肾虚及肺或肺虚及肾,可致肺肾两虚,见前。
  4. 肾阳虚,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可见完谷不化,泄泻,或水肿。脾肾为后先天之本,脾肾两虚则全身机能衰弱。
  5. 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虚阳上扰,则可见眩晕耳鸣、腰痠膝软、血压升高等症。
  6. 肾与膀胱,经脉相连,肾阳虚则气化功能减弱,影响膀胱,而致排尿不利。若肾虚,固摄作用不足,则膀胱失约,可见小便失禁,甚可遗尿。,,,0.0.0.0 40984,200,脑的病机
  脑的病机,即是脑的功能失调。
  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组织器官。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眼、耳、口、鼻、舌的视、听、嗅、味等感觉,以及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等,均是脑的生理功能,故脑的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到整个生命活动的进行。因此,脑的病变,即可出现上述种种生理功能的障碍或失调。但是,脑是由髓所汇聚而成,且髓又是由肾之精气所化生。所以,肾之精气亏虚,精不生髓,髓虚不能充脑,脑髓空虚,即可导致脑的功能失调或减退,而见神识衰弱,智力减退,视、听和言语应答迟钝,肢体活动不便或萎弱不用等病理表现。脑的病变,多由素体虚弱,用脑过度,或久病失养等因素而致。
  应当指出,脑的生理活动,全赖于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的充养。因此,心、肺、脾、肝、肾等脏的生理功能失调,亦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而见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等病理表现。且由于脑位于人之首,头为诸阳之会,脑的生理活动全赖于阳气的升腾,所以阳气不升,则可见头目眩晕、耳目失聪等病理表现。

髓与骨的病机
  髓与骨的病机,即是髓和骨的功能失调。
  髓居骨中,包括骨髓、脊髓和脑髓。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骨骼,使其生长发育;充养脑髓,使其充盈,保证神志活动的正常发挥。髓的病变,常由肾精不足或水谷精微亏乏,精无以生髓所致。其病理表现是,髓虚则骨失所养,而见骨骼软弱,屈伸无力,或易于脆折;髓虚,则无以充脑,脑髓虚亏,则神衰失聪。
  骨为人体重要的支架,具有刚强坚韧之性,骨内藏髓,髓能养骨,故骨之生长和功能,取决于肾之精气的盛衰。骨的病机,主要表现于骨弱失养,痿软无力或变形等方面,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水谷失养,因而精髓亏乏,骨失所养,生长发育不良,则可形成骨软无力,或佝偻变形等病变。亦可导致不能久立,或行走不稳等病证。
  若因邪热日久灼伤阴液,伤及肾精;或因过劳伤肾,肾精虚损;或因命门相火亢盛而妄动,耗伤肾精,则可致骨枯而髓减,形成骨痿病证。

脉的病机
  脉的病机,即是脉的功能失调。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道以通利为顺,若因津液枯涸,脉失濡养;痰浊内阻,气机不畅,或寒凝瘀阻等,均可引起脉道不利,而致气滞血瘀,反之,气滞或血瘀,则又可影响脉道的通利。
  脉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血流行不畅,或气滞血瘀阻塞不通,以及血逸于脉外等方面。若气滞或血瘀于局部组织,则常可见到疼痛、肿胀,或麻木,以及局部肌腠萎缩、坏死等病变。
  脉之所以能壅遏营血,使其不逸出于脉外,则与脾气的正常与否有关,实际上即是气的固摄血液功能的体现。若脾气虚损,血失统摄,脉道壅遏血脉功能减退,则可见各种出血之病理表现。

女子胞病机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是子宫。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月经和孕育胎儿,故女子胞生理功能的失调,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的异常。导致女子胞生理功能失调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气血失调,胞宫功能失常
  女子的月经来潮、胎孕、产育和授乳,均以血为用,故又有“女子以血为本”之说。但血之为用,全赖于气。气血调和,血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气血不和,则必然影响胞宫的生理功能,从而引起种种的病理变化。
  2. 心、肝、脾、肾功能障碍,胞宫功能失常
  心、肝、脾、肾功能失调,不仅可引起气血的失调,而且还可导致胞宫的功能失常。常以情志所伤、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等因素而引发者居多。
  3. 冲任失调,胞宫功能紊乱
  冲脉和任脉,均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的气血充盈,乃是胞宫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导致冲任失调的原因很多,但总不离虚、实两端,如受寒饮冷,则血凝气滞;邪热内扰,则迫血妄行;痰湿下注,则经脉受损;情志抑郁,则气滞血瘀;恼怒过极,则气逆火动,血行逆乱;劳倦过度则伤气,气虚则血失统摄等,凡此种种,均能造成气血失和,运行失常,从而导致冲任失调,胞宫功能紊乱。
  应当指出,由于冲任隶属于肝、肾,因而冲任病变亦多受肝肾病变之影响。再者,冲脉亦隶属于阳明,故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关系亦较密切。因此,冲任失调并不仅仅局限于二经之本身,且与全身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诸如月经紊乱、痛经、崩漏、带下,或早产、流产等病证,亦多与先天之肾精、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亏损等病变有关。,,,0.0.0.0 40985,200,"膀胱为贮存尿液,排泄小便的器官。其经脉络肾,与肾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的病机,主要在于膀胱气化不利,多表现为排尿的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甚则尿闭,或见遗尿、小便失禁等。
  
膀胱病临床
常见症状
发生机理
尿频、尿急或尿痛
多由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所致。
排尿困难或尿闭
多因寒湿或湿热之邪内侵,或由于阳气虚损,肾气不足等原因,致使膀胱气化无权,尿液排出不利所致。
遗尿或小便失禁
多由于肾虚,失其封藏固摄之权,致使膀胱失约,开多闭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