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8浏览:
次
因舌质之组织颇近似人体内脏,所以甚至可把它看成是一种裸露在外的“半内脏”器官,或是体内肚器的“驻外代表”,从而通过舌诊便可实现《灵枢》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之揣度诊断法。
舌头虽是患者体内各种代偿功能的一个集中反映点,然而舌质与舌苔等各组成部分之间,却又有其自身之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而且它们各自所提示的病理生理和诊断学意义也不是绝对的。因此,欲评价某一舌象之具体意义,应从整体情况出发,结合所患疾病之种类、名称、病情、证候以及病程阶段等全面判定。若按疾病总类而言,首先应分清内伤与外感。盖内伤舌象一般谓质重于苔,外感者,则苔重于质或质苔并重。
大凡内伤诸病,若偏于阴虚者,初起之际舌质多半稍红而少津。罹病日久,津伤较其,则色变深红,或绛而干燥;舌形一般易见坚敛瘦小,甚而光剥无苔,形似镜面或状若猪腰等。偏于阳虚者,开始常见质色转淡,苔薄白而润。阳虚不运,水湿停聚,则舌形可变胖嫩,质淡白多津,苔似透明状;若体内阴寒特盛,则可于淡白之中微露青色,少数病员苔色亦可转黑,但苔必较薄而温润,且着色不浓,状似国画中清描淡写之山水云烟。此是内伤疾病之舌象梗概,亦即“内伤多虚”之舌象一般。
至于外感病,如风邪等在表则舌质大多如常,苔仍薄白。邪渐入里,病势增剧,则苔渐变厚,挟湿则腻。进而化热,则舌质转赤,苔色渐黄;内有积滞或挟湿浊者,则苔黄腻而垢,湿热郁蒸较剧者,苔色可能变灰或发黑。邪入于营,则舌质深红或绛。此乃外感辨舌之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