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的中医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参考喉菌"、"喉百叶","喉疳"及其诸证辨证论治。喉癌多以本虚标实为特点,属于正气虚弱,肝肾阴虚,标实多以毒邪痰热蕴结络脉,瘀血为患。
风寒袭肺型
证候:声音嘶哑,恶风恶寒,咽喉发紧,突然发作,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解表,温肺散寒。
方药:麻朴汤加减。麻黄6g,杏仁15g,生甘草3g,桔梗、川厚朴、清兰夏各10g,枳壳12g.如风寒兼火,声哑咳嗽,发热胸痛,咽喉干痛,舌苔黄,脉弦数,治以清肺利咽,方用加味麻杏石甘汤加减。药用:麻黄6g,生石膏20g,苦杏仁15g,天花粉15g,桔梗10g,生甘草3g。,,,0.0.0.0
40733,200, 气阴两虚型
证候:声音嘶哑,咽喉疼痛,气短气喘,语言低微,多汗口干,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法:补虚益气,润燥清音。
方药:冬参汤化裁。人参10g,云茯苓、全当归、阿胶(烊化)各15g,生地黄30g,麦门冬、天门冬各20g,诃子肉12g,梨汁30ml。,,,0.0.0.0
40734,200, 肺虚有热(肺胃积热)型
证候:声音嘶哑,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喉肿痛,喉部异物感,吞咽不利,咳嗽吐痰,痰中带血,恶心厌食,小便黄赤,大便坚涩,舌绛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降火,散结利咽。
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防风、荆芥、栀子、连翘各20g,薄荷、桔梗各6g,玄参、金银花、竹叶各12g,牛蒡子、生地、麦冬、五味子各15g,甘草5g.,,,0.0.0.0
40735,200, 阴虚火旺,毒结咽喉型
证候:声音嘶哑、咽喉干燥,持续呛咳,咯血喉痛,吞咽困难,颈部肿核,舌质红干,舌苔黄,脉细滑数。
治法:养阴滋肾,益气清金,解毒散结。
方药:利咽清金汤加减。桔梗、黄芩、浙贝母、生栀子、山豆根各10g,麦冬15g,薄荷、紫苏、金果榄各6g,牛蒡子、马勃各12g,板蓝根20g.另服知柏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0.0.0.0
40736,200, 痰结湿聚型
证候:声音嘶哑,咽喉疼痛,颈部肿核,恶心腹胀,大便溏泄,白带黄粘,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脉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方药:导痰汤加减。法半夏、陈皮、白术、枳实、制南星、杏仁、浙贝母、桃仁、葶苈子各10g,茯苓、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g,大枣10枚。
若痰郁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0g,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黛蛤散、仙鹤草各30g,血余炭、藕节各10g;胸胁胀痛者,加全瓜蒌、延胡索各15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0.0.0.0
40737,200, 肝气郁结型
证候: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咳声低弱,神疲乏力,口苦咽干,吞咽不利,妨碍饮食,头晕目眩,胸胁胀痛,舌燥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清泄肝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10g,柴胡、薄荷各6g,半枝莲15g,生姜5g,白花蛇舌草30g. ,,,0.0.0.0
40738,200, 三十三、痹证:1、风寒湿痹;行痹;防风汤、宣痹达经汤。痛痹;乌头汤。
着痹;薏苡仁汤。风寒湿不显;蠲痹汤。2、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或宣痹汤。
痰瘀痹阻关节强直屈伸不利;桃红饮。 痹证日久、肝肾阴亏;独活寄生汤。
心之气阴受损;炙甘草汤。尪痹;补肾祛寒治尪汤。气虚血亏;气血并补荣筋汤。
三十四、痿证:1、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虎潜丸。
三十五、内伤发热:1、肝郁发热;丹栀逍遥散。体素阴虚;滋水清肝饮。
2、瘀血发热;血府逐瘀汤。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4、血虚发热;归脾汤。
5、阴虚发热;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
三十六 、虚劳:气虚;1、肺气虚;补肺汤。2、脾气虚;加味四物汤。
血虚;心血虚;养心汤。2、肝血虚;四物汤。
阴虚;1、肺阴虚;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胃汤。4、肝阴虚;补肝汤。5、肾阴虚;左归丸。
阳虚;心阳虚;拯阳理劳汤。脾阳虚;附子理中丸。肾阳虚;右归丸。
三十七、肺痿:1、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2、虚寒;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三十八、肺痈: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三十九、郁证:实证;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半夏厚朴汤。虚证;1、忧郁伤神;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
四十、呃逆:实证;1、胃中寒冷;丁香散。2、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五磨饮子。虚证;脾胃阳虚;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胃阴不足;益胃汤。
四十一、藿乱:1、寒藿乱;(轻证)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重证)附子理中丸。
阴阳离诀;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 2、热藿乱;燃照汤或蚕矢汤。3、干藿乱;玉枢丹。
四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大承气汤。
3、中脏虚寒;小建中汤。4、饮食积滞;轻用保和丸、重用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柴胡疏肝散。
四十三、痉证:1、 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增液承气汤。
无府实证用白虎加人参汤。3、阴血亏虚;大定风珠合四物汤。
四十四、瘿病:1、气郁痰阻;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4、心肝阴虚;天王补心丹。
四十五、疟疾: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4、瘴疟;清瘴汤。冷瘴;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何人饮。 久病不愈;鳖甲煎丸。气血亏虚;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四十六、耳鸣、耳聋:1、肝胆火盛;龙胆泻肝汤。2、痰火郁结;温胆汤。
3、风热上扰;银翘散。4、肾精亏虚;耳聋左慈丸。
5、肾精不足、肝郁内热;滋水清肝饮。6、清气不升;益气聪明汤。
四十七、噎膈:1、痰气交阻;启膈散。2、津亏热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结;通幽汤。4、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右归丸。
四十八、癃闭:1、膀胱湿热;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饮。3、肝郁气滞;沉香散。
4、尿路阻塞;代抵当丸。5、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虚衰;肾气丸。
四十九、虫证:1、蛔虫;痛剧;乌梅丸。驱虫;化虫丸。
2、涤虫;槟榔60——120克文火煎2小时清晨空腹顿服,
4小时无大便加服芒硝10克或南瓜子60——120克去壳嚼服。
3、钩虫;黄病降矾丸。气血两虚;八珍汤。驱虫;榧子雷丸、槟榔、百部、鹤虱、贯众。
4、蛲虫;追虫丸。5、姜片虫;槟榔50克合黑白丑粉。
健脾用香砂六君子汤。水肿加车前子五加皮、泽泻等。,,,0.0.0.0
40739,200, 十六、胃痛:1、寒邪客胃;良附丸。兼风寒表证;香苏散。2、饮食停滞;保和丸。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化肝煎。5、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十七、呕吐:实证;1、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保和丸。
3、痰饮内阻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1、脾胃虚寒;理中丸。2、胃阴不足;麦门冬汤。
十八、泄泻:1、寒湿;(风寒)藿香正气散。湿热;(暑湿)葛根芩连汤。
2、食滞胃肠;保和丸。3、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4、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5、肾阳虚衰;四神丸。
十九 、痢疾:1、湿热痢;芍药汤。热毒重用白头翁汤。
2、疫毒痢;白头翁汤 .神昏痉厥用神犀丹或紫雪丹。3、寒湿痢;胃苓汤。
4、阴虚痢;驻车丸。5、虚寒痢;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发作时分型论治。
二十、便秘:1、热秘;麻子仁丸。2、气秘;六磨汤。
3、虚秘;(气虚)黄芪汤。(血虚)尊生润肠丸。4、冷秘;济川煎或半硫丸。
二十一、胁痛: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2、瘀血停滞;旋复花汤。
3、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4、肝阴不足;一贯煎。
二十二、黄疸:1、阳黄;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2、急黄;犀角散。3、阴黄;茵陈术附汤。
二十三、积聚:聚证;1、肝气郁滞;逍遥散。2、食滞痰阻;六磨汤。
积证;1、气滞血阻;金铃子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膈下逐瘀汤。
3、正虚邪结;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十四、鼓胀:1、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2、寒湿困脾;实脾饮。
3、湿热蕴结;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攻下逐水用舟车丸。大量出血;犀角地黄汤。
热入心包;安宫牛黄丸。4、肝脾血瘀;调营饮。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6、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二十五、头痛:外感;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寒犯厥阴;吴茱萸汤。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内伤;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大补元煎。肾阳不足;右归丸。3、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二十六、眩晕: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归脾汤。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3、肾精不足;左归丸。4、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5、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6、瘀血阻窍;通窍活血汤。
二十七、中风:1、中经络;(风邪入中);大秦艽汤。肝肾阴虚、风阳上扰;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阳闭;羚羊角汤加服局方至宝丹。阴闭;涤痰汤加服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3、后遗证;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
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语言不利;风谈阻络;解语丹。
肾阴亏虚;地黄饮子。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口眼歪斜;牵正散。
二十八、水肿:阳水;1、风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淫;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阴水;1、脾阳虚衰;实脾饮。
2、肾气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阳损及阴;左归饮加利水之品。
二十九、淋证;1、热淋;八正散。2、石淋。石苇散。3、气淋、(虚证)补中益气汤。
(实证)沉香散。4、血淋;(实证)小蓟饮子合导赤散。(虚证)知柏地黄丸。
5、膏淋;(实证)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 劳淋;无比山药丸
三十、腰痛 :1、寒湿;生姜苓术汤。兼风邪合用独合寄生汤。2、湿热、四妙丸。
3、瘀血;身痛逐瘀汤。4、肾虚;偏阳虚;右归丸 偏阴虚;左归丸。
病久无明显阴阳偏虚;青娥丸。
三十一、消渴:1、上消;肺热津伤;丹溪消渴方。 肺胃热积耗损气阴;白虎加人参汤。
2、中消;胃热炽盛;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损;六味地黄丸。偏阳虚;金匮肾气丸。
三十二、遗精: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心火独亢;黄连清心饮。
火灼心阴;天王补心丹。水不济火;三才封髓丹或知柏地黄丸。
2、湿热下注;程氏萆薢分清饮。3、劳伤心脾、气不摄精;妙香散。
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 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偏阴虚)左归丸合金锁固金丸、
水陆二仙丹。(偏阳虚)右归丸。,,,0.0.0.0
40740,200, 一、感冒:1、风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热哮;定喘汤。久病伤阴;麦门冬汤。缓解期 :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1、风寒袭肺;麻黄汤。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1、肺阴亏损;月华丸。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悬饮;邪犯胸肺;1、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香附旋复花。
4、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溢饮:小青龙汤。
支饮: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八、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桂枝汤。
3、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
九、血证:鼻衄;1、热邪犯肺;桑菊饮。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咳血;1、燥热伤肺;桑杏汤;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袋哈散。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吐血;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归脾汤便血;1、肠道湿热;地榆散或槐角丸。脾胃虚寒;黄土汤。
尿血;1、下焦热盛;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紫斑;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2、阴虚火旺;茜根散。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1、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心血不足;归脾汤。
3、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6、心血瘀阻;桃仁红花煎。
十一、胸痹:1、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括蒌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括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左归饮
5、 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弱;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二、不寐:实证;1、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温胆汤。
虚证;1.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2.心脾两虚;归脾汤。 3.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 .
十三、厥证:1、气厥;实证;五磨饮子。虚证;四味回阳饮。
2、血厥;实证;通瘀煎。虚证、急服独参汤、人参养营汤。3、痰厥;导痰汤。
实证急救;搐鼻散、继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虚证急救;参附汤或生脉散。
十四、癫狂:癫证;1、痰气郁结;顺气导痰汤。心脾两虚;养心汤。
狂证;1、痰火上扰;生铁落饮。2、火盛伤阴;二阴煎。
十五、痫证:1、风痰闭阻;定痫丸。2、痰火内盛;龙胆泻肝汤。
3、心肾亏虚;大补元煎、六君子汤。,,,0.0.0.0
40741,200,"
归 脾 汤 《校注妇人良方》
功 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2.脾不统血证。
症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方解
配伍特点
1、气血双补,以补气为主。
2、心脾同治,重在补脾。
3、补中有行,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失血、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鹤草、花生衣。若用于再障,加阿胶、肉苁蓉、补骨脂。用于贫血,可加熟地。
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各种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于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还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
重点
归脾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
归脾汤中配伍木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