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息肉痔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3浏览:

息肉痔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因息肉大小及位置的高低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如息肉发炎,表面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黏液随粪便排出;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多发性息肉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若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则症状加重,大便次数增多,稀便内常见泡沫,秽臭,有时带脓血黏液,里急后重。久之则出现体重减轻、消瘦无力、贫血等。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对低位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物,质柔软,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直肠镜与乙状结肠镜检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结肠气钡造影检查对于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息肉痔的鉴别诊断

  1.直肠癌 可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大便变扁变细,便血,指诊可触及坚硬不规则、活动范围小、基底黏连而压痛的肿物,指套上有脓血黏液,有恶臭味,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2.肛乳头肥大 位置在肛窦附近,质韧,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多无便血,可脱出肛外,常伴有肛裂等。

  3.内痔 二者均可脱出,便血。但内痔多位于齿线上左中、右前、右后三处,基底较宽而无蒂,便血量较多。多见于成年人。

  息肉痔注射疗法

  适应证: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

  药物:6%~8%明矾液,或5%鱼肝油酸钠。

  操作: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镜下找到息肉,再消毒,将药液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药0.3~0.5ml,术后防止便秘,每日服麻仁丸9g或液体石蜡20ml。

息肉痔的辨证论治

  (1)内治

  ①大肠湿热证

  证候:大便不爽,小腹胀痛,便内有鲜血或黏液,气味臭秽;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腹泻加黄连、马齿苋;便血加地榆、槐角、炒荆芥。

  ②脾胃虚弱证

  证候:腹痛绵绵,大便稀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息肉脱出不易还纳;面色萎黄,纳差,消瘦;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益脾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息肉病可用具有收敛、软坚散结作用之药液保留灌肠,灌肠方如下:

  ①6%明矾液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②乌梅12g、五倍子6g、五味子6g、牡蛎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贯众15g.浓煎为150~200ml,每次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息肉痔结扎法

  适应证: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操作: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扩肛后,用食指将息肉轻轻拉出肛外,或在肛镜下用组织钳夹住息肉轻轻拉出肛外,用圆针丝线在息肉基底贯穿结扎,然后切除息肉,肛内注入九华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