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时行疾病——丹痧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8浏览:

【概  述】

  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小儿多见。
  1.定义
  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
  2.发病情况
 [发病季节]  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两季为主。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小儿多见。
  3.预后
  痧毒疫疠之邪由口鼻侵入,病势较急骤,并常可引起流行,预后多较良好,但也可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
  4.范围
  本病西医学称猩红热。

【病因病机】

  1.病因
  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寒暖不调,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2.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病之初起,邪束于表出现表证,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痧毒内侵,咽喉首当其冲,邪毒蒸腾,熏灼咽喉,导致咽部红肿糜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痧毒之邪,内蕴肺胃,外泄肌表,邪毒布散于体内三焦,全身透发出密集皮疹。舌为心之苗,邪毒内灼,心火独盛,加之热耗阴津,故舌生红刺,舌光无苔,状如杨梅。邪毒进一步化火入里,传入气营,或内逼营血,痧疹色泽转红紫或见瘀点,还可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舌紫绛等。痧毒疫疠之邪,以外透为顺,内陷为逆,若邪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出现抽搐,昏迷等重症。而邪从火化,又最易伤阴耗津,故病之后期可见肺胃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7天。
  2.前驱期  起病急骤,突然发病。轻者发热38~39℃,重者可高达40℃,可有头痛,咽部与扁桃体肿痛,上覆较易拭掉的脓性分泌物,并见杨梅舌。
  3.出疹期  发病12~48小时出现鲜红色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通常24小时布满全身。皮疹密集而均匀,压之暂呈苍白。肘前、腋下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成线状(帕氏线)。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环口苍白圈。
  4.恢复期  体温渐至正常,皮疹按顺序消退,疹退后有糠屑样脱皮。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类证鉴别】

  本病应与麻疹、奶麻、丹痧鉴别

四种发疹性疾病鉴别表
  麻 疹 风 痧 奶 麻 丹 痧
发热与出疹关系   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 发热1/2~1天出疹 发热3~4天,热退出疹 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
初期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   发热,咳嗽流涕,枕后臖核肿大 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 发热,咽痛红肿、糜烂
皮疹特点   暗红色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发疹有一定顺序,约3天左右出齐   淡粉红色斑丘疹,较麻疹为稀少,发疹无一定顺序,24小时后布满全身   呈玫瑰红色的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24小时布满全身   鲜红点状,密集成片,皮疹先见颈、胸、腋下,继而遍及全身,颜面部潮红,而无皮疹,2~3天遍及全身
特殊体征   麻疹粘膜斑   无   无   口唇周围苍白圈,杨梅舌,皮肤皱褶处呈线状疹
恢复期 麦麸状脱屑,有色素沉着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可有脱皮,无色素斑痕


  药疹: 有用药史,皮疹呈多形性,分布不均,无杨梅舌和咽喉烂肿,无脱皮,停药后疹退。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轻重
  辨病程
  2.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初起邪侵肺卫,治以辛凉透表,清热利咽;邪毒深入,病在气营,治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痧后伤阴,或余毒未清,治以养阴清热,生津增液。病程中如见变证,心悸者佐以清心宁神,惊搐者佐以开窍凉肝。
  3.分证论治
  [邪侵肺卫]
  症状:发热骤起,头痛,恶寒,灼热无汗,或伴呕吐,咽部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或乳蛾红肿,上有白腐,上颚有粟粒样红疹,皮肤潮红,丹痧隐隐,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
  [毒在气营]
  症状: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斑点。疹由颈、胸开始,继则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红起刺,苔黄糙,3~4天后舌光红起刺,苔剥脱,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
  [疹后阴伤]
  症状: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见低热,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稍数。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预防与护理】

  1.预防
 本病流行时,不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冬春两季小儿外出,提倡戴口罩。
 及时隔离患儿,隔离至接受治疗后7天方能解除。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隔离观察7~12天。发现患儿的场所及病室,用食醋蒸气消毒。
  2.护理调摄
 病室内空气要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
 保证患儿充分休息,高热期间,需卧床休息。多饮开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注意皮肤与口腔清洁,用淡盐开水或一枝黄花煎液含漱,1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