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时行疾病——痄腮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8浏览:

【概  述】

  1.定义
  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
  2.发病情况
  ⑴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易于流行。
  ⑵ 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85%发生在小于15岁的儿童。
  ⑶ 一般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等症。病情严重者可见昏迷、痉厥变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⑴ 外因:风温邪毒,为阳邪,具有传染性。
  ⑵ 内因:积热蕴结。
  2.病机
  痄腮是由风温邪毒经口鼻而入,内袭少阳,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而发病。(痄腮病因病理示意图)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4~21日,平均为18日。
  2.前驱期 可有发热、乏力、肌肉痠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以上症状常与腮腺肿痛同时出现,一般持续3~5日。
  3.腮肿期 腮腺肿胀常为首发症状,多为双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对侧肿胀。肿胀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界不清楚,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和咀嚼时更明显。此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
  颌下腺及舌下腺也可受累,少数患儿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
  4.预后 整个病程为6~10日,最长达2周。预后大多良好,偶有重症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者。少数病例可发生一侧永久性感音性耳聋。

【诊  断】

  1.接触史及流行季节;
  2.腮肿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界不清楚,表面不红,有弹力感及触痛。腮腺管口红肿。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
  3.前驱期及腮肿期可伴有全身症状。
  4.实验室检查:⑴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⑵血清中测定抗体阳性。

【类证鉴别】

  痄腮与发颐、痰毒的病变部位相近,在临床上必须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⑴ 辨腮肿 腮肿不坚硬者,多见于风毒在表,则腮肿易散;腮肿坚硬者,多见于热毒在里,兼有痰瘀,则腮肿难散。
  ⑵ 辨发热 本病大多数无发热,少数可有微热,则病情轻;若伴有高热,则病情重,见于毒热较甚,或邪毒内陷而热盛生风,或邪毒引睾窜腹而出现睾丸肿痛,少腹剧痛。因此,本病出现高热时,其热度高与病情重成正比例。
  2.治疗原则
  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
  ⑴ 常证 
  ⑵ 变证 
  ⑶ 局部应配合外治法。
  3.分型论治
  ⑴常证
  [温毒初起(在表)]
  症状: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边缘不清,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热毒蕴结]
  症状:壮热头痛,口渴引饮,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⑵变证
  [邪毒内陷心肝]
  症状:高热,头痛项强,嗜睡。严重者抽搐、昏迷。唇红舌绛,指纹紫滞,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平肝熄风。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邪毒引睾窜腹]
  症状:男性多有睾丸一侧或两则肿胀疼痛,女性多有一侧或两侧少腹疼痛,或有脘腹硬痛,伴发热、呕吐、小便短涩等症。舌红,脉数。
  治法:清泻肝胆,活血镇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4.外治法
  为重要而又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局部腮肿用药外敷,要注意保护皮肤,药涂得太厚或干裂,反而会增加疼痛,或使肿处皮肤受伤,引起感染。
   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3~4次。
   如意金黄散:以茶水或醋调敷腮部。
   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
   仙人掌:除针剖开,以切片或捣泥外敷患处,一日一次。
   败酱草:鲜败酱草30克煎汤服,另用50克煎汤熏洗患部,亦适用于并发睾丸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