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0浏览:
次
疫斑热是温热疫毒之邪入侵血脉,伤及心肾所致。
[诊断依据]
1.四季均可散发,冬春两季每易流行。青壮年男性多见。有与鼠类接触或野外作业史。
2.起病急骤,高热恶寒,有“五痛”(头痛、目眶痛、腰痛、腹痛、身体肌肉关节痛)、“五红”(目红、咽红、面红、颊红、上胸部红)及口渴,呕吐,皮肤粘膜有斑疹等特征。
3.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但各期的轻重和持续时间有所差异,有些期可以重叠或不出现。
4.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示白细胞总数增高,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免疫检查IgM,抗体早期阳性或IgG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血、尿沉渣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
1.温[瘟]毒发斑:好发于我国北方省份,常可找到衣虱,发热时间较长,头痛较剧,斑疹多而明显、压之退色,周围血象中早期白细胞多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往往消失,外裴氏凝集反应效价递增。
2.稻瘟病:好发于夏季,以发热,全身酸痛,小腿肌肉痛尤甚为特征,血象检查白细胞呈低中等度增多,无异常淋巴细胞,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3.流注:常见呼吸、消化、泌尿道及皮肤等处有感染病灶,高热恶寒,汗出,血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且有进行性贫血,多形性皮疹,血培养阳性。
4.肝热病:胁痛,黄疸,肝肿大压痛,肝功能异常,有关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1.腔道出血 呕血、便血最为常见,可引起继发性休克。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CT检查有助于以上诊断。
3.肺水肿 是本病常见的合并症,临床上有两种情况。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大量渗液,此外肺内微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30~40次/min。早期没有明显发绀和肺部啰音,中期可出现发绀,肺都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侧斑点状或片状阴影,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Pa02)降低至8.0kPa(60mmHg)以下,并进行性降低。肺泡动脉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mmHg)以上。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新近美国报告发生在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以ARDS为主要表现。常于发病第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2)心力衰竭:可以由肺毛细血管受损,肺泡内大量渗液所致,亦可由高容量或心肌受损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咳泡沫样粉红色痰,发绀和满肺啰音。
4.胸腔积液和肺不张 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Kanerva对125例PUUV引起的HFRS患者进行检查,发现28%的患者存在胸膜积液或肺不张,而肺水肿罕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5.继发感染 多见于少尿期和多尿早期,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多见,为免疫功能下降和导尿等操作所致,易引起继发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
6.自发性肾破裂 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肾髓质出血所致。常因恶心、呕吐或咳嗽等,使腹腔或胸腔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肾血管内压力升高而促进出血。突然坐起或翻身,使腰大肌急剧收缩,肾脏受挤压亦易引起肾破裂。临床表现为患者突感腰部或腹部剧痛,严重者血压下降,冷汗淋漓。若血液渗入腹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穿有鲜血。B超检查能发现肾周围及腹腔包块中有液平段。如能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7.心脏损害和心力衰竭 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因而可出现心力衰竭。
8.肝损害 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
9.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极少数HFRS患者在少尿期或多尿期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检查血糖明显升高,常大于22.9~33.6mmol/L,血钠>145mmol/L,尿酮阴性,血浆渗透压>350mmol/L。这是HFRS患者胰腺β细胞受病毒侵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补糖、补钠过多和过度利尿导致脱水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