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噫气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0浏览:

【病因】

  1,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水果或粘滑难消化等物,致使损伤脾胃,其物滞于中宫,宿食不化故为噫气。《病源论》曰;“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

  2,外感风寒,寒气客于胃,可致噫气。如《伤寒论》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

  3,忧愁思虑过度,因伤脾胃;或暴怒伤肝,肝气乘胃皆可致噫气。

  4,病后或年迈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可致噫气。

  发病机理

  噫气之病机,主要是脾胃不和,胃气上逆所致。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因饮食不调,起居不时,致脾胃阴阳不和,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或胃中生痰生火,或脾胃虚衰,致使胃气上逆而为嗳气

【症状】

  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噫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临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以辨证之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

  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属实证。

  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属虚证。

  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见脘痛者,多为寒邪客胃,属寒证。

  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噫气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临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以辨证之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

  A.食滞停胃噫气:嗳气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腻,脉象滑实。治疗可用枳实导滞丸或保和丸。

  B.肝气犯胃噫气:嗳气频繁,嗳声响亮,胸闷不舒,胁肋隐痛,舌苔薄白,脉弦。治疗可用柴胡疏肝散、气滞胃痛颗粒、疏肝健胃丸。

  C.脾胃虚弱噫气:嗳气断续,嗳声低弱,呕泛清水,不思饮食,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治疗可用人参健脾丸。

【并发症】

  不思饮食,面色晄白或萎黄,胸闷不舒,胁肋隐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