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小儿暑温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49浏览:

【病因】

  本病系感染暑温邪毒而发病。夏季暑气当令,暑温邪毒易于流行,其邪伤人最速,特别是小儿时期神怯气弱,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一旦被暑温邪毒所侵,正不胜邪,则卒然发病。

  本病属温病范畴,其病理机转不越卫、气、营、血之间的传变规律。暑邪入侵,犯“卫”则发热头痛无汗,头项强直;人“气”则高热口渴,有汗热不解,头痛剧烈,神倦或烦躁不安;人“营”则心肝俱病,神昏痉厥;人“血”则伤津劫液,耗血动血,吐出咖啡样血液,以及由此而出现呼吸不整,内闭外脱。然暑为阳邪,易化热化火,伤人最速,且小儿患病,易虚易实,传变迅速。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故不少暑温患儿起病急暴,病变迅速,往往卫分未解,已传气分,出现卫气同病,气分之热未解,又窜营分,而致气营两燔,甚至营病及血,营血同病。本病临床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三大主症,其突出的病理演变是:高热可引起抽风,抽风促使生痰,痰盛可致抽风和昏迷,故其病理转归为热生风,风生痰,热、痰、风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若邪甚正虚,则致内闭外脱,热、痰、风三者充斥三焦,正不胜邪,极易出现呼吸不整,气息断续,脉微肢厥等危象。若暑邪夹湿,湿性粘滞,暑湿熏蒸,内困中焦,蒙蔽清阳,可出现头痛如裹,热势不扬,胸闷呕吐,昏迷不醒等症。

  本病后期,由于长期高热、抽风、昏迷,导致伤气耗阴,病久则气血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或余邪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的发热,肢体震颤,神识不慧,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等症状。若日久不愈,脏腑、经络难以恢复功能,延至终身病残的后遗症。

  综合病机,本病为暑温邪毒内犯肺胃心肝,热痰风弥漫三焦、脏腑经络。在急性期出现热、痰、风证,以实证为主,关键在于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出现热、痰、风证,则以痰、风为多,且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

【症状】

  【临床表现】

  1.轻型 相当于邪在卫气。发热不重,体温在38℃左右,轻度头痛,恶心呕吐,轻度嗜睡,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或为阳性,多在7~10天后进入恢复期。

  2.重型 相当于邪在气营或邪在营血。持续高热、体温达40℃或更高,深度嗜睡,神志模糊或昏迷,头痛、狂躁,频繁抽风,脑膜刺激征阳性,如治疗及时,10天以后进入恢复期。

  3.极重型或暴发型 相当于内闭外脱危象。体温急骤上升至41℃以上,迅速转入昏迷,抽风不止,甚至突然发生喉间痰鸣,或呼吸浅弱不整,瞳仁大小不等,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诊断】

  1.发病大多急骤,初起发热无汗,头痛呕吐,颈项抵抗感或强直,嗜睡或烦躁不安,偶有惊厥。

  2.发病后持续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起病急暴者可突然出现闭证、脱证。

  3.病程至2周左右一般可逐渐向愈,但部分重症患儿可有不规则发热,意识障碍,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恢复期症状。

  4.本病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季节。

  5.神经系统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等。

  6.白细胞总数一般在发病5天内增高,多数在10.0~30.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7.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计数多在5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稍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饮食保健】

【护理】

  盛夏季节发现高热、抽痉、昏迷病人需密切观察,及时采取诊断、治疗措施,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产生严重后遗症或生命危险。病室应保持通风凉爽,严密观察病儿体温、脉搏、呼吸、神识、血压等情况,高热病儿应及时予以退热降温,昏迷、抽风病儿及时予以吸氧、吸痰、止惊处理。昏迷病儿要经常翻身,变换体位,清洁皮肤,防止褥疮。注意补充营养,急性期宜给清淡而富营养的流汁食物,如豆浆、牛奶、西瓜水、绿豆汤、稀米汤等,水分必须充足,对不能进食者应用鼻饲,或静脉滴注营养要素。

【治疗】

  蚊子是传播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1.疫毒痢:疫毒痢亦来势凶猛,发病后迅速出现高热、抽风、昏迷,可不见痢下脓血,故需凭借实验室检查,设法迅速取得大便送镜检和培养,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2.小儿麻痹证:小儿麻痹症初期可伴有类似感冒症状,并有双峰热,肢体疼痛,拒绝抚抱。小儿暑温初起症状较重,发热持续,伴抽风者为角弓反张,四肢抽动,牙关紧闭。小儿麻痹证后期肢体萎软瘫痪,而小儿暑温恢复期为强直性瘫痪、震颤、不自主动作。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