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由于长期慢性失血,或因邪毒刺激等而致溶血;中焦脾胃不健,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虚而不能正常受纳水谷,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营气不足,生血乏源;蛔虫、钩虫寄生,或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气血日亏;先天禀赋不足,或劳神思虑太过,精血亏损,阴血暗耗,皆可形成血劳。
【症状】
1.有偏食、厌食及消化、营养不良,或有各种出血,或患钩虫病,或有接触有害理化因素、药物等病史;或为孕、产妇及婴幼儿等。
2.具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月经失调等表现。
3.面色白或萎黄,唇、眼睑色淡,舌质淡胖或舌光无苔,皮肤干皱,发枯易脱,指甲色淡、扁平或反甲;或有黄疸等。
4.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水平的10%以上(成人一般红细胞数男性<4.0×1012/L,女性<3.5×1012/L;血红蛋白男性<120G/L,女性<105G/L),但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骨髓象呈增生性贫血改变。
【饮食保健】
多食新鲜蔬菜及含铁较多的食物,如菠菜、猪肝、鸡蛋等;忌饮茶。
【鉴别】
1.髓劳:以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为特点,骨髓象显示血细胞增生低下。
2.血脱:以突出大量失血,面色苍白,脉芤或微,血压显著降低为主要表现。
【并发症】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肢体麻木或瞳动,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便溏,头晕眼花,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