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水渍疮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30 08:09浏览:

【病因】

从早稻拔秧、插秧、晚稻的耘耥等种稻过程中长时间的浸水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水温高、田水呈碱性及劳动产生过程中机械性摩擦等刺激是辅助和促进因素。以浸渍糜烂型稻田皮炎多见。若接触含有动物血吸虫(终宿主主要为家鸭和牛,中间宿主为锥实螺)尾蚴的田水,血吸虫的尾蚴侵入皮肤致局部皮肤炎症反应,可引起血吸虫尾蚴皮炎。  水温高、田水呈碱性及劳动产生过程中机械性摩擦等刺激是辅助和促进因素。

【症状】

浸渍糜烂型皮炎:初为指(趾)间隙及指(趾)侧皮肤浸渍、肿胀、发白、起皱,因摩擦已浸渍的皮肤被擦破,露出红色基底,有少许渗液,易继发细菌感染。且易发生指甲损伤、甲沟炎等。少数患者掌跖部位角层增厚,可见到多数环状圆形或椭圆形绿豆至黄豆大小角层剥脱。病程具自限性,轻者不再下水田劳动6~7天即可痊愈。如继发感染较重,产生局部红肿、化脓,邻近的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则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可使病程延长。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1.加强个人防护 如下水田作业时穿塑料套服、外用塑料套膜等防止尾蚴钻入皮肤;也可在下水田前涂皮肤防护剂,如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软膏或乳剂,市售防稻田皮炎擦剂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原液,使用时取原液一份加水6份摇匀即可。   2.灭螺和灭尾蚴 结合农业上施用化肥及农药进行,可以选用稀氨溶液(氨水,用量15~25kg/亩)、碳酸氢铵(用量15kg/亩)、五氯酚钠(在水深5cm时,用0.5kg/亩)、氯硝柳胺(10×10–6),茶子饼(20kg/亩)。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多见于大面积种植水稻地区的田间劳动者。炎热季节好发。皮肤损害多位于足部、小腿、手部。   发病快,接触含有尾蚴的田水数分钟后即有瘙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红斑、丘疹、丘疱疹,周围有明显浸润及红晕,搔抓后可出现风团,瘙痒剧烈。皮损顶端可见瘀点,为尾蚴钻入痕迹。皮疹散在或密集成片。多位于水接触部位。 

【并发症】

以两小腿、前臂远端及手足背部多见。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感染,易变为脓疱,可伴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皮疹3~4天达高峰,停止下水后1周左右消退,留有色素沉着斑。因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后很快死亡,不能变为成虫,故不能引起内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