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水肿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30 07:58浏览:

【病因】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溃,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6.肾气虚衰,气化失常“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

【症状】

  1.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复。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饮食保健】

  1、风水相搏 临床特点为浮肿以眼睑、颜面为重,继则全身浮肿、尿少,或伴有感冒症状。 治宜宣肺利水消肿。

  (1)姜糖饮

  (2)葱白粥:粳米30~50克,葱白段适量,煮粳米做粥如常法,临熟加入葱白,不拘时食, 食后覆被微汗。

  (3)茅根汤:鲜茅根50克,煎水代茶饮,尤适用于尿少、血尿者。

  (4)赤豆汤:赤豆30~60克,洗净,加水煮烂,加适量砂糖,吃汤与豆。

  (5)薏仁粥:薏仁30~50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加糖适量,随服。

  (6)田螺10只,水养一夜,洗净泥沙,入沸水烫熟,挑出田螺肉,用少许无盐酱油、花椒粉 浸渍待用。用粳米50克煮成粥,与田螺肉同食。

  (7)鲜玉米须30克,粳米30克,同煮为粥,随意服。

  (8)桑白皮粥:桑白皮9克,煎水取汁,加粳米30克煮粥,随意服。

  2、湿热内蕴 临床特点为全身皆肿,皮肤浮肿发亮,可伴血尿、尿少等,治宜清热利湿消肿 。

  (1)水葫芦粥:水葫芦10只,剪破后水煎取汁,入粳米30克同煮为粥,粥成后加红糖1匙,趁 热服。

  (2)葫芦二瓜饮:葫芦壳60克,冬瓜皮30克,西瓜皮30克,水煎频服。

  (3)瓜蒜盅:大蒜100~120克,西瓜1个。洗净西瓜,顶端挖一个三角形洞,放入去皮大蒜, 再用挖下的瓜盖好。盛盘中,隔水蒸熟,趁热饮汁。

  (4)荠菜粥:新鲜荠菜250克,洗净,切碎,同粳米100~150克煮粥,作早点或夜宵用。

  (5)蚕豆冬瓜皮汤:陈年蚕豆、冬瓜皮各30克,红糖少许。将冬瓜皮洗净,入锅,加水2碗煮 沸,改小火煎20分钟,去渣取汁,入蚕豆,继续文火煎煮至豆烂,加红糖少许调味。食豆咣 汤。

  (6)车前草粥:鲜车前草30克,洗净切碎,葱白1根洗净切段,入锅加水2碗,煎20分钟,去 渣取汁,加入粳米50克,熬成粥,热饮,每日1次。

  (7)薏仁二豆荷叶粥:黑豆30克,赤小豆15克,薏仁50克,鲜荷叶半张。先将荷叶洗净撕成 小片,加水煎20分钟,去叶取汁,加入薏仁、黑豆、赤小豆、煮至豆烂。食豆饮汤,每日分 2次服完。

  (8)芹菜汁饮:芹菜洗净、沥水后切碎,榨汁。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9)瓜皮荸荠丝:西瓜皮、荸荠适量。将西瓜皮削去翠衣,切丝;荸荠去皮切丝,两者拌匀 调味。每日1~2次食用。

  (10)茯苓粳米粥:茯苓30克,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粥,半熟时加入研成末状的茯苓,煮至 熟。每日分1~2次服。

  (11)赤小豆冬瓜煲生鱼:黑鱼1条(约200克)洗净去内脏,冬瓜500克(连皮),赤小豆60克, 葱白5根,共煲汤。不加盐,食肉喝汤。

  (12)退水饼:甘遂、大戟各3克,大麦面30克。甘遂、大戟为末,加面内,水调,做成饼, 火煨熟,食用。

  (13)冬瓜消肿粥:冬瓜500克,洗净去瓤,切成小块,赤小豆60克,薏仁30克,先用大火煮 沸,再改小火煮至豆烂。每日分数次食用。

  3、脾虚湿盛型 证见浮肿长期不愈,面色少华,动则气喘,多汗,平素易感冒,纳少,大便 不实。治宜健脾益气。

  (1)苓枣散:茯苓、大枣各30克,焙干研末,每次3~6克,每日2次。

  (2)黄芪粥:黄芪60克,粳米100克。先将黄芪煎汤去渣,入粳米,小火煮至粥成。每日分2 次饮用。

  (3)鲤鱼汤:鲤鱼1条(约250克),赤小豆60克,桑白皮、白术各30克。将鲤鱼洗净去内脏, 后三味压细末放鱼腹中,小火煮至鱼烂,食鱼喝汤。

  (4)芪瓜鲫鱼汤:黄芪30克,冬瓜250克,鲫鱼1条(约250克)。鲫鱼洗净去内脏,冬瓜切块, 黄芪布包放鱼腹中,共入沙锅,加水小火炖至鱼熟瓜烂。喝汤食鱼肉。

  (5)多味黄芪粥:生黄芪、薏仁各10克,赤小豆30克,鸡内金粉3克,金橘饼1个,糯米30克 。将黄芪布包,入水煮沸,再加薏仁、赤小豆,小火煮30分钟,捞出黄芪,加糯米和鸡内金 粉,煮成粥。用粥送服金橘饼,每日1次。

  (6)小豆羊肺煲:羊肺1具,洗净,赤小豆叶10克。羊肺加水适量煮熟后加赤小豆叶,稍煮片 刻即可。1~2日吃完。

  (7)黄芪鸡:黄芪120克,母鸡1只。母鸡宰后洗净去内脏,加黄芪炖烂,去浮油。喝汤食肉 。

  (8)花生红枣饮:花生、红枣各60克,加水适量,小火煎20~30分钟,加适量红糖,饮汤食 花生及红枣。

  (9)茯苓饼:茯苓10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茯苓、粳米研成细粉,加水调成糊状,入 白糖搅匀,做成小薄饼,烙熟食用。

  4、脾肾两虚型 临床表现浮肿较重,以下肢为主,浮肿按下凹陷难起,常伴大便稀薄,下肢 酸软,夜尿较多。治宜温肾补脾。

  (1)大蒜鸭:三年以上老鸭1只,去皮及内脏,填入独头蒜4~5头,煮至鸭烂,不加盐,喝汤 ,吃鸭及蒜。

  (2)山药黄芪煲龟板:山药、黄芪、龟板各10克。将龟板浮灰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小火 煮1小时,再下黄芪同煮30~40分钟,捞出龟板、黄芪,加入山药,再煮至熟。趁热喝汤。

  (3)黄芪杜仲羊肾汤:黄芪50克,杜仲30克,羊肾1只,葱白2个。将羊肾剖洗干净,去内臊 ,切细。黄芪、杜仲加水适量煎1小时,取汁,同羊肾、葱白煮熟即可食肉喝汤。

  (4)芡实粥:芡实30克(研粉),白果10枚,黄芪15克(布包),糯米30克。同入锅内,加水煮 粥,每日1次。

  (5)赤豆鲤鱼:鲜鲤鱼1000克,赤小豆100克,陈皮7?5克,花椒7?5克。将鱼去内脏、鳞洗 净,将赤小豆、陈皮、花椒塞入鱼腹,另加适量葱、姜、精盐入鱼腹,线缝合,上笼蒸至熟 ,取出药,淋少许香油即可食用。

  (6)金钱草炖猪蹄:金钱草50~100克,小茴香10克,猪蹄2只,同炖至猪蹄烂,喝汤食肉。

  (7)羊肾白术粥:净羊肾45克,白术30克。羊肾切细丁同白术入锅内,加水适量,入粳米30 克,共煮为粥。每日晨起空腹热饮。

  (8)大蒜炖鲫鱼:鲫鱼1尾(约200克),大蒜1头,砂仁粉1克。鲫鱼洗净去鳞及内脏,大蒜剥 皮,与砂仁粉均匀放入鱼腹内,隔水炖至熟,不加盐,食鱼肉。

  (9)芡实煮老鸭:芡实200克,老鸭1只。将老鸭洗净,去内脏,加芡实于鸭腹中,小火炖至 鸭熟烂。加姜、葱、食盐少许,食鸭喝汤。

【护理】

【治疗】

【检查】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脏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

辨阳水和阴水

  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鼓胀水肿病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出现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因此本病需与鼓胀病鉴别。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