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热中(内热)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29 09:21浏览:

【病因】

  人体的散热体系,除了皮肤、汗腺、呼吸对热量的散发外,体内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津液、元阴对热量的吸收和储纳也是使体温恒定不至于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到一定程度,人体也会出现产热散热平衡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发热性疾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多的情况,在中医上把这种相对的热量过多引起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 。“虚火(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发热,测量体温往往无升高或有轻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过39℃) ,热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间明显,劳累后症状会加重。除发热外,另外还可以见到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症状。人体内血、津液、元阴等物质,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在完成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这些物质,同时又从饮食中吸收营养,使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和充盈。当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等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时,就导致了“虚火(热)”的发生。另外,体内的液态物质在“实火(热)”和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下也会大量减少,从而出现“虚火(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患者出现低热不退,热度上午轻或无热度,午后和夜间热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9℃,精神萎靡,知饥不欲食,口干但不喜饮,心烦失眠,咽干齿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等。对于这种疾病,就需要采用补养阴液的方法来治疗,只有使体内损耗的血、津液、元阴等阴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热才能逐步好转。此外,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不当,比如说过度发汗,也会使体内阴液损伤,而导致“虚火(热)”。

【症状】

  ①善饥有食、小便频数的病证。见《灵枢·五邪》。《外台秘要》卷十一,以本病属中消。《证治要诀》列为脾消之一。《素问·腹中论》王冰注:“多饮数溲,谓之热中。”《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谓热中即消瘅。

  ②风邪入胃而见目黄的病证。《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③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火旺而致的病症。《脾胃论》以饮食劳倦所伤,始得为热中,证见身热而烦,气喘,头痛,或口渴,脉洪大,兼见代脉或虚脉。治宜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热中有实热虚热之分。 实热的症状有面红耳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虚热的症状有低热,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两颊潮红等。

【并发症】

   实火(热)在临床上除了发热外,还往往兼有各种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的症状,如面红目赤、心悸心烦、口渴、喜欢喝冷的东西、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