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狐惑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09:04浏览:

【病因】

中医认为,其发病初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所致,继之,中阳受损,脾虚而聚湿酿热,湿热内生;或烁伤阴津,虚火内炽。

【症状】

热邪在内则扰乱神明,在外则发为痈疡。与西医的白塞氏病类似。常见证型有:①肝脾湿热型狐惑。多在初起,证见发热心烦,坐卧不宁,纳少,尿黄便干,口腔及外阴溃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②脾虚挟湿型狐惑。证见头重倦怠,身热不甚,烦扰不安,纳呆口干,腹胀便溏,口腔及外阴溃疡久不愈合,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治宜健脾除湿,方用补中益气汤。③阴虚内热型狐惑。证见潮热心烦,头晕失眠,手足心热,口干口苦,便秘尿赤,口腔及外阴溃疡,局部暗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宜滋肝肾,清虚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本病易反复发作,应坚持长期治疗。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预防调护

  ⑴本病常继发于外感之后,故凡遇外感,应及时治疗,避免反复迁延。

  ⑵饮食应清淡,对于肥甘厚味、烟、酒等蕴热生湿之品应严加节制。

  ⑶避免过劳,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足够睡眠,增加户外活动。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兼用外治法。本病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或谓本病即(匿^虫)病。《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匿^虫)病也。”参见(匿^虫)病、虫病条。亦有谓本病为牙疳、下疳的故名。

【并发症】

《医宗金鉴》卷三十七:“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