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第二十章祛湿剂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06:51浏览:

第二十章祛湿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完带汤。
  3.熟悉:连朴饮、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饮。
  4.了解:二妙散、五皮散、肾著汤。
  [教学内容]
  1.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祛湿化浊的代表方。
  (1)平胃散以苍术为君配伍厚朴、重在燥湿行气,为治疗湿邪困脾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广泛用于湿阻气机之证。
  (2)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药,配以解表、化湿、和中之品,组成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之方,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之吐泻,为夏日常用之方。对于山岚瘴气,水土不服者,亦可加减用之。
  (3)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配以山栀、大黄通利二便,使湿热从二便出。
  (4)八正散集诸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方,主治湿热下注之淋。方中大黄意在泻热。
  (5)三仁汤是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方剂。方中以三仁配伍,宣上焦肺气,畅中焦脾气,利三焦湿邪。佐以厚朴与半夏合用,清利之中寓以温化,有气化则温化之用。
  (6)甘露消毒丹以滑石、茵陈与菖蒲、藿香、连翘等药配伍,组成清热利湿与芳香化湿解毒之剂,主治湿温时疫属湿热并重者。
  (7)连朴饮中以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配伍芦根止呕,组成清热利湿,理气和胃之剂,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者。
  (8)当归拈痛汤以四苓配伍羌活、苦参等药,组成清热利湿与发散风湿并用之剂,主治风湿热痹,湿邪偏重者。
  (9)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淡渗利水之剂,五苓散重用泽泻,少佐桂枝,组成化气利水之方。桂枝入膀胱经可温阳化气,化气以利水,若服后取汗,亦可解表,猪苓汤猪苓、泽泻、茯苓用量相等,佐以滑石则清热利水,阿胶则养阴,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剂。
  (10)防己黄芪汤中黄芪与防己配伍,既益气固表,又祛风行水,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主治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者。
  (11)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药,配伍桂枝、白术、一派脾胃药,组成温中阳,化水饮之方剂,其主治重在中焦。与五苓散相比,虽均用苓、桂温阳化饮,但五苓散重用泽泻,则主治偏于下焦。
  (12)真武汤与实脾饮,皆以附子为君药,配以温阳利水之茯苓、白术、组成利水之剂,主治脾肾两虚,水气内停之证。真武汤中佐以白芍,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缓急、止腹痛。实脾散配以干姜与行气之品,主治阳虚水肿而见有脘腹胀痛之证。
  (13)萆薢分清饮以萆薢为君药,配伍菖蒲、益智仁,组成利湿化浊,温暖下元之剂,主治下焦虚寒所致的淋浊,《医学心悟》之萆薢分清饮则以萆薢配伍菖蒲、黄柏、车前子等,而主治湿热淋浊。
  (14)完带汤重用白术、山药补脾益肾祛湿,伍以白芍、柴胡之柔肝,组成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之方,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6